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请到了一位善于选书、善于整理信息的高手,我的同事陈章鱼。他是得到上周末的栏目,《每周...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请到了一位善于选书、善于整理信息的高手,我的同事陈章鱼。他是得到上周末的栏目,《每周新书盘点》的主理人。陈章鱼每年都会读三百本书,所以,我们就请他做了一个节目,在得到App新上线的书中,每周挑选出最值得读的5本书,和你分享他推荐的理由。

每一位得到的用户都是终身学习者,你一定对读书这件事不陌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用什么标准选书,又怎么把一本书变成自己的精神资产。而这件事,陈章鱼特别擅长。

今天,我和陈章鱼一起挑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和你聊聊如何高效地阅读,并且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1. 黄油猫:您每周都看很多书,而且可以保持高效率的输出。这个输出的过程一定有一个经过验证的框架,就像是造飞机、盖房子的设计图纸。我很想知道,您的这个框架是怎么诞生的?

回答: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比较奇葩,我是理工科出身,之前做过建筑电气工程师,真的画过盖房子的设计图纸。你知道,工程师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在意框架这件事情。

虽然我的工作后来有个180度的转弯,现在在“得到”成了一个给大家安利书的人,不过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件事的方法论是什么。我认为想要系统、高效率地输出,你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个方面是高效率的输入。高效率的输出前提一定是高效率的输入。我不敢说阅读是效率最高的输入方法,至少是第一梯队。拿我来说吧,现在一周要读六到七本书,还会去请教解读书籍的老师们,尤其是周末节目里推荐的书,那是一定要读的。当然,我有个优势,因为读书说书本身就是我的工作,所以能拿出更多时间来阅读。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立一个意识,那就是你想清楚了,并不代表你就能说明白。著名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写过一本写作指导书叫《风格感觉》。那本书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他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这句话厉害在哪儿呢?这句话概括了我们从输入到输出的三种思维状态,从碎片化的网状思维,到逻辑化的树状思维,再到用来沟通(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线性思维。你会发现,想清楚和说明白,中间差着工作量呢。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你认为的那个把书读明白的状态,其实仅仅是网状的思维,而你要表达给别人的是线性的思维。你有了这样的意识,接下来你才能有意识地打磨自己,提升从网状到树状的逻辑能力,和从树状到线性的表达能力。

第三个方面是找到热情。归根到底,不管是坚持不断的阅读,还是坚持不断的表达,背后都是不灭的热情。

可是,如何找到热情,这件事情很难有方法论。我的建议是你要不断去尝试,尝试不同方向的表达,比如《每周新书盘点》这个节目,我们也在一直调整,现在这么一个比较“浪”的画风,就是试出来的。这个画风我也愿意坚持下去,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同时还能带来快乐,这个我觉得就是我的热情所在。

2. 永:听完一本书后还有必要读原著吗?怎么用好“每天听本书”这个工具,来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

回答:听书肯定是不能代替阅读本身的。一本书有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而标准的“每天听本书”音频是30分钟,大概是8000字,所以“每天听本书”会帮你提炼出一本书的精华,但是肯定不是全部精华。如果一本书的精华只占这本书的几十分之一,那我们肯定就不会为你推荐这本书了。

我推荐你把“每天听本书”和读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帮你提高阅读质量。

听本书团队解读的书,都经过层层筛选,而且有很严格的筛选标准。并且听书产品,也不是简单的概括和转述,除了梳理整本书的脉络,有时还会加上对专家的采访、和相关书籍的联系。所以,把听书和阅读结合起来,你可以很多种使用思路,我用听书的思路如下。

第一,“每天听本书”是一个特别好的筛选器,我把听书的书单,当做选书的参考。

第二,我把听书当作是预习和复习的工具。在读书前,我能通过听书明确这本书的重点,提高读书效率。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会自己尝试来概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再把自己的收获和听书相对照,看看有没有从书中读到了哪些,遗漏了哪些。

最后,提供一个你可能没有想过的思路。我会对照原书,结合听书,去做“反向工程”,去拆解解读这本书的老师,他的思路和方法。因为我们的解读人确实是藏龙卧虎,很多老师都特别厉害,我会用这种方法去从他们那儿“偷”本事。

3. whiake:所有的书籍都可以高速阅读吗?高速阅读的场景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是获取相关信息,那么搜索引擎就已经实现了。如果是体验人生百态,低效的品读是不是才是上选?

回答: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有意义,我相信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不同类别的书,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

我们至少要把书籍分成两类。有一类书就像是三亚、马尔代夫、希腊。你很难说清楚,你在一次旅行中真正获得的是什么?因为你最大的收获是体验,而体验这件事很玄妙,你没有办法快马加鞭地体验,反而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团最影响我们的体验。

所以,对于体验类的书籍,我们的衡量标准就不应该是效率,而是沉浸。沉浸这个事儿很难量化,不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比如追剧的时候,是习惯正常速度还是倍速播放啊,打游戏的时候是习惯每天一小时还是周末打一整天啊。带着这样的感觉,再去读体验类的书籍,你就能够找到那个最有沉浸感的节奏了。

另一类书就像是超市、餐厅、理发店、健身房,你很清楚你希望从那里得到什么,我们可以叫作收获类的书籍。

阅读收获类书籍,是可以提升效率的。而且这一类的书籍并不都会被搜索引擎替代。一般来说,对于简单问题的答案,比如西班牙的首都是哪里,那搜索肯定比看书更快。

但是,如果你的问题更复杂,牵扯到更多的知识,你会发现,你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答案,而是在某个领域下,问出一个对的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需要你心中有这个领域的知识地图,但这个知识地图不是北京地图,你很难搜索出来。构建知识地图,往往就是书最擅长的功能,很多书的内容就是系统地把在一个领域内的事儿讲明白。

如果有一天,脑机接口技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连U盘了,唰唰唰多少G的信息就能传过来,那么到了那天,阅读才算真的没有意义了。

4. 用户22944560:一本书往往有作者传达的思想内容,当我阅读时也会读到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如果只停留在自己理解的层面,是不是等于没进步?如果只吸收作者所传达的,又怎么去判断,到底是不是好的内容?

回答:这其实是两重问题:读书时怎样更好理解书中内容?怎样去判断书中知识的真伪和优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怎样去更好地理解?我认为,可以用一个方法, “费曼技巧”,去验证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内容。“费曼技巧”就是说你要把一个内容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当你能把书里的内容说得很清楚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经过思考,已经能把知识背后的逻辑用一段话描述出来了。

信息有可能被误解,但逻辑很难被扭曲。如果你能顺畅地讲给别人,那么你大概率已经拿到了作者的逻辑。你也已经理解了作者。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怎样判断书中知识的真伪和优劣?

对于这个问题,“主题阅读”这个方法就能帮到你。也就是说,你可以针对这一个主题去广泛阅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你,要注意书与书之间重合的部分。很多人认为,读书嘛,就要每次都读到新的、不一样的,这样才有收获。但是那些重合的部分,才能帮你把握一个领域,重合的部分正是大家更关注的,或者是大家目前的共识。

以上就是陈章鱼的读书心得。每周末,陈章鱼都在得到首页为你选书、荐书。欢迎你关注《每周新书盘点》。

跟陈章鱼聊天,我发现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我们俩的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阅读。虽然目的是为你——我们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才是那个最受益的人。因为每天的工作,都在扩充我们的知识体系。所以感谢你,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服务你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