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几天都在向你介绍翟东升老师的那本新书《货币、权力与人》。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很多重大问题,比如前两天...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几天都在向你介绍翟东升老师的那本新书《货币、权力与人》。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很多重大问题,比如前两天我们一直在说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但是,咱们都知道,新解释之所以能出现,不是在和旧解释抬杠,不是你说东我偏说西,新解释往往是因为找到了新角度,站到了新基础上,才能自圆其说。

那这本书观察政治经济现象,站在了什么新基础上呢?简单地说,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看问题。

可能有人就觉得:站在人的角度上看,这不是陈词滥调吗?别慌下结论。我们不妨来对自己的观念系统来做一个扫描,看看我们通常看问题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贫穷和富有?

直觉上的答案是:这还用说吗?贫就是缺钱,富就是有钱。贫就是资源少,富就是资源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这么判断贫富差别的。在理论上,我们也是用GDP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国家发展的。自己是什么不重要,拥有什么才重要。这是我们过去看待世界的方式。你看,这哪里是以人为本?这不就是以物为本吗?或者说是以钱为本。

至少有一个现象,用以物为本的角度就解释不了。

二战后腾飞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匮乏。比如,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原料和燃料都依赖进口。新加坡更是这样,连水都要马来西亚提供。还有以色列,领土内只有沙子。但是,它们居然都是发达国家。咱们国内也一样。盛产煤炭和石油的城市,像大同、大庆、抚顺、阜新,都面临产业衰退的压力。而像温州这样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资源。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反倒因为全民经商,很富有。

所以,贫富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不是因为你拥有什么。富人、富裕阶层、富裕国家,本质上是因为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我们得到里面有一门课,郑路老师的《社会网络20讲》(戳此查看),其中就举到了深圳的例子。深圳用40年时间发展成了中国的一线城市。它有什么呢?它其实什么资源都没有。深圳的背后,是一张人和人的网,是关系的网、创新的网、专利的网。

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致富,本质上不是争抢资源和挣钱,而是打造一个更高效的分工、协作、生产、创新的网络。这个网络,不是人和物、人和钱的网,而是人和人之间的网。

用人和人的关系,再来看各种宏观的政治经济现象,你得出来的结论会大不一样。

举个例子,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这几年很困难。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因为当地营商环境不行,对民营经济不友好。有一个说法叫“投资不出山海关”。其实你早些年去看中西部地区,也一样啊,那为啥经济没有那么差呢?也有人说产业定位不行,应该在东北搞服装纺织业,然后逐次升级。这也是见物不见人。翟东升老师在这本书里面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他说,东北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是因为人口结构与人口流动的问题。人的因素是他的解释角度。

在中国的各大区域中,东北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女性受教育水平上升得最早,因此导致生育率率先下降,老龄化率先开始。加上气候原因,很多东北人往外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东北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很多人都是祖上当年闯关东过去的,宗族势力和故土情结不严重,这又加重了人口外流。你看,这是一个人口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

所以,站在人的角度来看,振兴东北的有效策略,除了产业定位,转移支付,关键是要在人口流失的问题上尽快止血。“抢人”比“抢资本”“抢资源”重要多了。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很不同的视角?

还有,过去一谈起贫困问题,大家算的往往都是很简单的一笔账,就是分子分母。分母是人口总数,分子是每一个人挣钱的能力。要解决贫困问题,就是提高分子,降低分母。一面提高人的教育水准,一面降低人口出生率。好像人的质量上去了,数量下来了,贫困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这笔账算得太简单了,真实世界的逻辑要复杂得多。成年人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和创造力,不仅和受教育水平相关,更是群体互动的产物,人到了大城市更容易学到东西,到优秀的公司成长得更快,这都是常识。

人与人之间分工、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投资,对一个人的能力成长至关重要。人口的规模扩大,聚集的密度越高,同等条件下就越容易致富。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身在一个更好的网络。国家之所以强盛,是因为打造了一个更好的人和人合作的网络。所以,人口真要是控制下来了,可能不仅人均财富上不去,反而因为网络复杂度下来了,人口的质量也不容易提高,挣钱更难。你看,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角度。

还有一个现象:为什么那些有巨大的资源禀赋的国家,往往经济反而不行。有个名词叫“资源的诅咒”。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这个现象就好解释了。因为资源,也就是物,过于丰富,反而容易破坏人和人之间的网络。

比如,单一资源多了,除了这个啥都不挣钱,整个国家就去挖矿、挖石油了。那别的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其他行业的人也走了,工厂也走了,整个社会网络就会变得单调。单调的网络,就是衰落的网络。这叫产业挤出效应。

还有一种解释,单一资源,像石油往往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的,政府靠卖石油就能获得财政收入,它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在国内搞制度建设,争取人民支持呢?这样的政府就没法变好。相反,在那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政府收入主要靠向企业或居民征税。那它就不得不去维护市场的运行,扶持企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的素质。前面讲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都是例子。你看,资源匮乏,反而成了人和人之间连成高效的,可扩展的网络的机会。

其实个人也是这样。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段话:“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句毒鸡汤。

这句话表面上说是在说认知,其实是在说一个人的网络。一个人的网络,当然不仅指他认识的人,当然也包括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能看到的远方。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人的网络。

这个网络如果是扩张状态的,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富有。如果这个网络是定型的,甚至是在坍缩过程中的,即使有钱,也没有用。君不见,那么多老人,并不穷,甚至退休前还挺有社会地位,甚至有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网络的坍缩,会轻轻松松被骗子骗。

所以,另外一句毒鸡汤说:“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的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他。”

对,说到底,财富的源头是人,不是物。人的劳动、人的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对资源的占有和堆积。换个角度看世界,很多现象才能得到更有力的解释。这才是我给你推荐《货币、权力与人》这本书的底层理由。

最后,做个广告。《货币、权力与人》这本书的电子版,现在只在得到电子书的会员池。一年148,就可以加入得到电子书年度会员,你可以和最新的书、精选的书,同步成长,敞开阅读,不用再纠结买哪本不买哪本了。这是我们给爱读书,求上进的你准备的最新服务。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