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继续陪你浏览企鹅出版社的大部头丛书《伟大的思想》。 今天我们来到第16、17和18本,这三本小册子的作者,都太有...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继续陪你浏览企鹅出版社的大部头丛书《伟大的思想》。

今天我们来到第16、17和18本,这三本小册子的作者,都太有名了,分别是印度的诗人泰戈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要是非要总结出这三个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里面,强调了人类文化的非理性的那一面。所以,虽然都是哲学家,但是他们的书比同时代的人要好看得多。非理性的那一面还文采飞扬,而且还带有一种强烈的智力优越感。有这种优越感的人往往即直率又可爱。

叔本华觉得自己,之所以不被这个时代理解,很简单啊,因为我是个天才。天才,就像是“闯入行星轨道的彗星”。尼采,专门写了一本书夸自己《瞧,这个人》。劈头就是一句,“为什么我这样智慧?”接下来又是一句“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些人是出生得太早了。”

这三个人当中,印度诗人泰戈尔算是性格最平和的。但是你想,泰戈尔是谁啊?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西方人。他在西方人的眼里,简直就是神秘的印度文化,乃至于是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代表。泰戈尔自己也是这么觉得。他在这本小册子里就说了一句话:“对于西方观察家来说,我们的文明看上去都是玄学。这就如同一个聋子来说,弹钢琴不过是手指的运动,而不是什么音乐。”言下之意,你们西方人懂什么我们东方文化?你看,这个态度也是很傲娇的。

这三个人都很伟大。这一点,不需要我来证明了。有太多太多的著作都说了他们伟大的原因。他们的著作在思想家中,也算是好懂的。但是我们真的看得懂吗?

就拿叔本华来说,这次《伟大的思想》丛书里,选的是一些比较好懂的哲学散文,但是,他最有名的哲学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上中学的时候,就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出来过,天书一样,完全看不懂它在说什么。

你可以在得到App里去搜这本书,我们这里有商务印书馆的权威版本,你可以试着去读一读它的第一版序言。

在这篇序言里,叔本华大概的意思是:恩,要想读我这本书,要求很高。每一个部分和其他部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你不能跳着读,要整体读,而且你至少要从头到尾读两遍。这就够了吗?不够哈。你至少还要做四项准备工作:第一,要把我的博士论文啃一遍,名字挺吓人的一篇论文,叫《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第二,你要熟悉哲学家康德的主要著作;第三,你要了解柏拉图的哲学;第四,你要读过古印度的《奥义书》,理解婆罗门的宗教思想。干了上面的四件事,你才有资格往下看。你要是不肯这么折腾,你可以不读嘛。

哎,你谁啊?你写书哎,能对读者这么傲慢吗?对,叔本华就这么傲慢。最后,也是如他所愿,这本书的第一版,据说只卖出了100多本。

但是话说回来,态度好有用么?叔本华在同一个时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虽然没有这么傲慢,但是他的书就读得懂吗?照样读不懂。但是黑格尔的书大卖。叔本华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到第三版的时候,他都72岁了,这本书终于轰动了欧洲,那你说,这本书真的被看懂了吗?当然不是啊,越写越晦涩。但是就轰动,就大卖。

所以你看,一个思想家,是不是出名,他的书是不是好卖?跟他是不是被理解,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那跟什么有关系呢?至少有一个答案:它是不是成为一个清晰的文化符号,以至于别人可以用这个符号来做自己的事了。比如,叔本华的符号,是“悲观”。尼采的符号,是“超人精神”。泰戈尔的符号是东方文化,等等。符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自己是什么意思,更在于,别人是怎么利用它的。

就拿我们今天说的几个人举例子。

叔本华的书,一般人看不懂,但是有一个人说自己看懂了。谁啊?就是年轻时候的尼采。30岁的时候,尼采写了一本书,叫《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对叔本华大加赞叹,说他简直就是自己的哲学引路人,是自己的教育家。

但是细看尼采这本书,是介绍叔本华吗?不是。他是写了一本自己勉励自己的书。你看,叔本华对尼采来说,就是个符号。事实上,在尼采这辈子写的书里面,叔本华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也就这一次。后来,尼采一辈子其实都在批判叔本华,痛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颓废,是虚无主义。

叔本华当年那么费劲地写书,那么提醒读者一定要完整理解自己,甚至说,你不愿意完整理解你可以不读。但是读他的书最认真最完整的尼采,还是只把他当成了一个“悲观主义”的符号。叔本华是不是很无奈?

故事还没有完,尼采自己也没有逃过这个无奈的命运,作为一个符号被不断歪曲和诠释。他到晚年的时候,精神已经崩溃。把他当做一个符号的,是他的亲妹妹。这位尼采妹妹继承了尼采的全部手稿,尼采死了后出的书,都由他妹妹把持,甚至是篡改。

他这妹妹甚至活得特别长。尼采是1900年死的。尼采的妹妹活了89岁,1935年才死,你算算那个日子,正好赶上了法西斯崛起,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通过她,把法西斯主义和尼采思想接上了。

尼采遇到这么个妹妹,是不是也很倒霉?但是没办法,思想史就是这样,就是一个符号被歪曲传递的历史。不管你的思想多深刻,表述得多周全,能够穿越时间的,被传播被扩展的,其实就是一个符号。你尼采不是主张超人吗?希特勒说自己就是超人,你妹妹再站在旁边把头这么一点:“对对对,您就是超人。”这尼采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整部人类思想史,就是这么充满了误会的历史。

别忘了今天我们还有一位主角,泰戈尔。他是诗人,按说,他的作品是最不容易被符号化的。但是,他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伟大的思想》丛书里面,收的是他去日本和美国的三篇演讲。其实,泰戈尔也来过中国。1924年,到1929年,他先后来了三次。在中国文化界那是一股旋风。看他那个时候,在中国发表的讲话,核心意思就是,我们印度和你们中国,咱们都是东方文化。咱们东方文化,别被他们西方文化污染了。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所谓的东方文化,这都是欧洲人塑造的概念,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区别,一点也不比和欧洲文化之间的区别小。他之所以在中国那么受欢迎,其实还是因为他是一个东方文化符号。

最后说一个泰戈尔的故事。这是郝广才老师说的。

有一首诗,你可能听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是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上。”这首诗,网传是泰戈尔写的。

其实不是。真正的作者是香港作家张小娴。但是,张小娴也只是写了第一句。后面几句,是

1999年,台湾一家医学院学生在网上发起的接龙。多人创作的结果。后来传来传去,传成作者是泰戈尔。还有人写信给张小娴,抗议说她抄袭泰戈尔,让她哭笑不得。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这诗没有被当成是泰戈尔的作品,我们的第一感觉会这么好吗?会传得这么广吗?

一个符号一旦成型,就成了一个难以控制自己命运的东西,它为它的创造者招来的,既有仰慕和加持,也会有扭曲和误会。但是除了符号之外,一个思想者,一个创造者又能拥有什么东西呢?

这就是人类思想史的无奈和悖论。

好,这就是为你浏览的《伟大的思想》丛书的第16、17、18本。这套丛书,现在得到App正在特价首发,买纸书,送电子书。

用两个月的时间,我陪你一起把它浏览一遍。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