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本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董梅说透红楼梦》的主理人,董梅老师。董梅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本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董梅说透红楼梦》的主理人,董梅老师。董梅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副教授。她不仅对《红楼梦》有深入、读到的见解,而且还把《红楼梦》当中体现出的中式美学融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她弹古琴、精茶道,闲来插花,或唱昆曲。在我看来,董梅老师是一个把学问与生活之美融会贯通的人。今天,我就请董梅老师来回答关于《红楼梦》与生活美学的问题。

林锋、木子霁儿:董老师,小孩子适合读《红楼梦》吗?什么年纪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呢?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人生阅历到底有多大关系?
应该什么年纪开始读《红楼梦》呢?我认为十几岁就是最好的年纪。

中国前辈的读书人,几乎都是在十几岁,甚至十岁上下就开始读《红楼梦》,并且终生都从这部书里汲取文学养料。

比如,现代文学大家茅盾先生。他说,他一生读《红楼梦》超过了100遍。并且,他也主张,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还亲自为中学生写过一篇《〈红楼梦〉导言》。

文学天才张爱玲,8岁就开始读红楼,13岁的时候,就已经写了一本《摩登红楼录》,是最早对红楼作架空空间想象的现代人。我自己第一次读,是十三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也拥有了自己专属的一套《红楼梦》。

事实上,教育部今年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在2022年前,也就是短短3年之后,全国高一学生都要整本通读《红楼梦》。读《红楼梦》变成了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都应该在恰当的年纪,接触到一部以母语写成的不朽之作,真切地感受到母语之美!

这么早读,是不是根本看不懂呢?其实,一个人的红楼阅读史,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通读”阶段和“读通”阶段。

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可以在通读《红楼梦》的时候,就看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比如,在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身上,就有着平等的生命观。作为一名公爵之后,宝玉并不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当不知名的小丫鬟被责罚时,他会出于同情出手相救。《红楼梦》里的人性之美,和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很相近。这些对少年阶段的三观树立,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可以和身边的青少年讨论《为什么说宝玉不是红楼男主角?》这一讲的内容。

只有少年时代开始“通读”,人到中年,你才更有可能“读通”这部“宇宙人生”之书。

你会逐渐领悟到,《红楼梦》的作者,要在宇宙洪荒之中,探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也就是,在“一切归空”的宏观背景下,求证存在的意义。《红楼梦》的二元主题,就是证空和证情:深情使生命获得价值,使生存具备了意义。

不管你是而立还是不惑,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从《红楼梦》里读出自己的生命命题。

说到底,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是可以陪你一辈子的书。随着你的成长,你永远可以从中读出新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茅盾会一生读了100多遍《红楼梦》。

呆鸟:特别想向董梅老师了解两个小细节。一个是书中提及的各色锦囊和小物件,花囊、香囊、扇囊、秀春囊等,是作者曹雪芹所处时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吗? 一个是,杯子作为书中的情感传递,钗黛同饮,妙玉递杯给宝玉,都在表达一种含蓄的情感,是作者对情感的希冀还是当时当代本就如此?
这位同学读得很细腻,对文本相当熟悉。他提到的这些小细节,可以说都属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样态。

《红楼梦》,不仅展现了族群心灵史,同时,它还是一部族群生活史。它以荣国府、大观园的生活为我们截取了一个明清贵族生活样态的横剖面。

在《红楼梦》里,非常高明地通过器物美学来投射人物心灵。

比如,你说的香囊、扇囊,在那个时代是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小小必需品。宝玉这样的公子,夏天外出,扇子必不可少,扇子往往是名贵的,所以要收纳在扇囊里,佩戴在身上,可以随时取用。香囊更是男女随身必配之物,功能就像你今天出门之前要喷洒香水一样。

至于花囊,那是一种瓷器,一种专门插花用的花器。大观园的秋天,在三小姐探春的闺房里,斗大的天青色汝窑花囊里,插了满满一囊水晶球一样的白菊花。你看,无论是质地还是色彩,都充满了秋之高洁。而这种爽朗高洁,就是探春小姐的人格写照,所以她的闺阁叫“秋爽斋”。这一点,我在《讲究器物会玩物丧志吗》那一讲有详细的说明。

而一旦这些精致的器物被人所用,成为《红楼梦》的道具时,它们就都带上了饱满的情感含义。

先看宝钗和黛玉这一段。人人都知道,钗黛在《红楼梦》里,是一组矛盾关系,至少在黛玉心里,一直把宝钗当假想敌,所以还经常刻薄宝钗。但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成熟,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化。

比如宝钗和黛玉,在宝钗得体地处理了一个黛玉的过失之后,黛玉大为感动,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以往的猜忌,她们后来亲如姐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个细节,她们两人在树荫下闲话,袭人用托盘端了茶来,却只有一杯。宝钗主动先拿起来喝了一口,把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而素日有洁癖的黛玉非但毫不介意,而且“饮干,将杯放下”。这两位女孩儿的一递一接两个动作,小小一个茶杯里的情义,其实比“举案齐眉”那个词还要深厚。

再看妙玉那只茶杯。妙玉,她是一个尼姑,但其实她是被迫出家的。在她心底,自己仍然是一个闺阁少女,所以她对红尘有欲望、有向往。虽然她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孤僻傲慢,但是她却会拿自己的专用茶杯来倒茶给宝玉喝。这个细节里,是一个少女的真实情怀。而《红楼梦》的作者对这个遭受命运不公平待遇的少女,没有一点儿轻蔑和指责,反而满是宽厚和同情。所以说,一只小小的茶杯,里面盛着的,是《红楼梦》的人性论,是对人性的谅解,对弱者的同情。

《红楼梦》的人性论是正邪两赋,也即是说,每个人都是善恶、正邪的综合体,人性是复杂的。《红楼梦》里的每个角色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所以这才真实、立得住。

我建议你也像茅盾一样,多读几遍《红楼梦》,那你对其中饱含的情感就会有更多体会了。

一夕:怎么界定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式生活?喝茶、弹古琴、插花,甚至穿汉服,这些肯定只是表现,本质差别在哪儿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的观点也好。其实,喝茶、插花、穿汉服,其实这些可见的、物化的形式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精神的支撑。

比如说,茶。茶不只是给人提供味觉的满足,还是一个途径,一个方便法门,帮你经由形式进入精神领域。也就是由物而入道。

明成祖朱棣的亲哥哥朱权,曾经说过,你可以通过茶“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就是说,一杯茶要历经天地万物、风云雨雪、春夏秋冬,才来到你的茶桌上。所以,你喝茶,就是在跟天地万物这个大语境对话。它帮助你突破小我,进入大我。

所以茶这个形式意义,在于导引你接近内在的精神实质。

再比如说,汉服。说到服装,不得不提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审美标准,就是《论语》里说的“文质彬彬”。意思是说,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就像一块玉雕琢的纹样,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这就像玉的质地。所以,君子既要有得体的衣着装饰、言谈风度,更要有正大仁爱的内在德行,这才能内外相得益彰,尽善尽美。

所以,穿上汉服是一种很好的意愿和尝试,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与之匹配的对的人。

既然这些都是外物,那么内在应该修炼的是什么呢?中式生活的精髓,其实是让心灵亲近自然。

我在《红楼梦》的课里讲过,宝玉和黛玉的生活方式来自中国文化里的自然观。比如,宝玉会跟月亮星星对话,跟空中的燕子和水里的鱼对话。黛玉葬花,是她对花如对人,她的喜怒哀乐都跟自然相通,她的内心在自然中找到慰藉。他们的心灵一直都指向自然维度。

如果你了解中国文化史,也会发现有很多古代的文人都是这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希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精神和自然的相融。在陶渊明的眼里,风是好风、雨是好雨,每一刻都是良宵,宇宙之内无不可爱。

所以,这就是你和世界能建立的最美好的关系,是无价的。用王阳明的话说,“清风明月不用钱”,你的心灵与自然天地的共在。茶、琴、插花、焚香,其实都跟中国文化连通心灵和自然的倾向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是天人合一这种文化理想的外化体现。

就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把每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与你共勉。

好了,以上就是董梅老师的分享。我相信你从董梅老师的解读和优雅的语言中,已经体会到了中式美学的内在精髓。《董梅说透红楼梦》在得到上已经完整上架。《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这部巨著妙就妙在,它在整部作品中埋下了很多谜题。而在得到的课程里,董梅老师一一为你解谜,给你呈现一份中国文化精神大餐。如果你也想“读通”《红楼梦》,我鼓励你去听听董梅老师的课程。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