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继续为你介绍企鹅出版社的丛书《伟大的思想》,一套48本,今天我们来到第三本和第四本:培根和弗洛伊德。两个思想史上的...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继续为你介绍企鹅出版社的丛书《伟大的思想》,一套48本,今天我们来到第三本和第四本:培根和弗洛伊德。两个思想史上的大名人。

先说培根的这一本。虽然书名叫《论君权》,但实际就是那个著名的“培根论说文集”的选本。“论君权”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借来做书名而已。

我们有言在先,我向你介绍这套书,不会跟你讲什么——这人很重要、书很重要、思想多么光辉夺目、你必须要读——之类的话。道理很简单,全套培根论说文集,59篇,虽然篇幅不是特别大,但毕竟是400年前的英国人,那种纯粹说理的文风,今天的中国人读起来还真未必能适应。

《伟大的思想》这套书里选了其中的27篇,将近一半,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闻闻味道,足够了。我今天就跟你汇报一下我闻到的味道。

培根生活的那个年代,他死的时候,英国革命还没有爆发,查理一世还没上断头台,他死了十几年之后,牛顿才出生。所以,那是一个非常古典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水准还非常蒙昧。那一代牛人的努力,是要在一片蒙昧的人类生活中,撕开一个小口子,做的是开天辟地的工作。

培根的风格很有意思,他相信归纳法,简单说,就是靠一项项地攒经验,来获得可靠的知识。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话说,1626年冬天,65岁的老人家培根坐车经过一片雪地,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就是低温能不能够给食物防腐呢?这对我们今天家里有冰箱的人来说,是个常识。但是当年不是。

培根就下车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子里,看看防腐的效果。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这么一冻,支气管炎复发,几天后就去世了。你看,那个时代的人,要想获得一点靠谱的知识,多不容易,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你翻开这本书,培根的随笔集,你会发现,他的题目起得非常有意思。比如,论妒忌、论婚姻、论爱、论美、论建筑、论善良、论财富、论消费、论养生、论学问。你发现什么问题没有?都是人生问题,但是题目太大了。老天爷,什么人敢在两三千字的篇幅里面讨论这么大的人生题目?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讨论人生问题,一般都很具体。像《论语》里面,孔子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场景和具体的问题下,才给出答案,问的人不一样,答案还往往不一样。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培根为什么敢就这么大的题目,写这么小的文章来回答。我想,中国人一直在世俗生活中,一直在思考怎么处理各种各样的人生世俗问题。而培根那个时代的西方人不同。因为有那么强大的基督教传统,人的世俗生活被压制得非常非常小。

施展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思想实验。你如果把一个儒家士大夫扔到一个荒岛上生活,那他就不能再说自己是一个儒家,为啥?因为儒家的所有信条都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你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没有关系可以处理,你还是什么儒家呢?但是,如果你把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扔到一个荒岛上生活,他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因为他只要在内心里遵循和上帝之间的约定就行了。你看,这就是两个文明之间巨大的不同之处。

可是到了培根那个时代,欧洲文艺复兴已经到了后期。如果你去读那个阶段的英国历史,大封建主已经让红白玫瑰战争杀得差不多了,一堆乡绅开始冒头,也敢在议会里和国王唱对台戏了,市场在扩展,世俗生活的复杂性也展开了。

理解了这个背景,你就明白培根为什么能拉开架势,说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叫“狡猾”,什么叫“有学问”,什么叫“托人办事”。这些话题,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太粗略太空泛了。但是在当时的欧洲,这些人生世俗话题都没有被用这样正式的方式,用那么典雅的言辞在文章中被正式讨论过。这就是培根的开创之功。

我自己最早看这套《培根论说文集》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除了在小本本里抄下了几个金句,其实也没记住什么。这次重新翻开,我自己心里发出了一个感慨。从培根到今天的这四百年,我们讨论世俗问题,人生问题的深入程度是惊人的。

我最近参加《奇葩说》第六季的录制,现场最大的感受就是,任何一个人生选项,都有无穷无尽的开掘空间。经常有辩手谈出来的角度,让我拍案叫绝。可是这些问题,当年在被抽象了再抽象,归纳了再归纳,在培根那里,也就是两三千字的篇幅。他老人家就觉得话已经说完了。

不是培根不聪明,而是他那个时代,世俗生活的复杂度和今天没法比啊。这四百年,何止是经济发展,科学昌明,人类的世俗生活也是极大扩展啊。

所以,这次我推荐你去读这本书,如果只是简单翻翻,不是让你去看培根有多智慧,也不是让你去背那些格言,而是建议你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一下,400年前一个认真生活的智者,在那个混沌初开的时代,怎么掏心掏肺地向人喊话,倾其所有地就一个话题,说出自己的意见。

这些意见今天看也许粗浅,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嘛,人类学家格拉克曼说的,知识发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这一代的愚人可以跨越上一代的天才的极限”。我们看得可能比培根远,也看得比他深,但是我们的所有成就,都建立在他的天才的基础上。

带着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接下来一本书,《伟大的思想》丛书中的第四本,弗洛伊德的《文明与缺憾》。

弗洛伊德大名鼎鼎,一辈子写过很多书,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发明了像“本我自我与超我”“恋母情结”“死亡本能”等等概念。但是很可惜,如果你去问一位今天的心理学家,他都会告诉你,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基本都破产了。那些概念,既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在精神病治疗的临床上也没有可信的效果。所以,弗洛伊德一辈子虽然写了那么多书,今天的人不读也罢。

所以,我很佩服企鹅出版社选择的眼光和手段。没有选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作品《梦的解析》,而是选了这本晚期的书《文明与缺憾》。

我坦白告诉你我看这本书真实的感受:替他较劲。就像旁观一个小孩搬一块巨大的石头。他那里费劲,我也替他难受。

你想,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心理学刚刚草创,像心理实验,社会统计、计算机统计这些工具统统没有。他老人家就靠这么一支笔,活生生地要在书桌面前,向内分析一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你想想那个难,就像是把一个陌生人带进了一个漆黑一片的房间,然后还想把这个房间的结构和陈设跟对方说清楚。其实我们对于这个房间也不是很清楚。

他的文字当中,不乏有特别明朗的部分,偶尔也有很精妙的比喻,但是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力不从心。

在写到这本小册子的最后一段的时候,弗洛伊德说了这么一段话:“本书写到接近尾声时,作者必须请求读者原谅,原谅作者不是一个老练的向导,因此让读者走了一些乏味、单调的岔路和绕道。毫无疑问,作者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此,我设法作些改善,虽然似乎有点晚了。”你体会体会。

当然,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弗洛伊德。这是任何一个开创者很难避免的处境。顺便我再告诉你一个信息:弗洛伊德在1923年,被诊断出患有口腔癌。然后经过了多次手术。你想,那个时代的手术条件,这种手术之后,口腔的肯定是随时有剧烈疼痛,而弗洛伊德又因为要工作、要思考、要写作,拒绝吃止痛药。

对,你面前的这本《文明和缺憾》,就是在1930年写的,是他手术之后的第七年。告诉你这个信息,不知道会不会让你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稍微有点耐心,顺着他文字的脉络,感受一下他当年表达和思考的艰难。

这是我为你介绍《伟大的思想》这套丛书的第三和第四本书。再喊一句,这套书,不是让你去研究那些吓人的大部头,而是让你像逛公园那样,用最少的时间成本去感受一下那些伟人的气息。这套书1298,对得到用户特价,现在只要899,一本不到20块钱,而且买纸书,还附赠全套电子书。

明天,我陪你继续这趟人类思想的奇妙旅行。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