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上线了一门重磅课程《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 说到宏观经济学,人人都知道很重要,判断经济走势。小到投资,...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上线了一门重磅课程《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

说到宏观经济学,人人都知道很重要,判断经济走势。小到投资,大到择业,太有用了。但问题是,我们如果要学习这门学问,是不是一定要背诵各种各样的学术名词?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呢?何帆老师说,不见得。宏观经济学最宝贵的恰恰是它洞察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

那接下来,就邀请你收听何帆老师课程中的一讲,我们一起领略下宏观经济学的魅力。

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来到我的宏观经济学课。

前面两讲,我们讲了宏观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对于我们人类的现代文明来说,有着多么生死攸关的意义。那从这一讲开始,我就开始为你一个一个地拆解,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只要你搞明白这个问题,那么无论你是要评估自己这个国家现在的经济增长状况,还是要预估它未来的增长趋势,你心里就都有谱了。

这一讲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因素,就是人口。人口在经济发展当中有多大作用,我们中国人是最清楚了。任何人只要谈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他就一定要考虑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超级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我们觉得中国的人口优势,是我们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但是最近几年你可能听到过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比如,我们现在正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估计再有个30年,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就能达到35%,也就是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所以现在大家就在担心,年轻人口一少了,中国经济是不是就不行了?中国的经济增速是不是要跟日本一样,变成零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挽回这个趋势,能维持中国的人口优势呢?

1.出生率下降的必然性

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要把人口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就是一对夫妇至少要生两个孩子。但是现在生育率有多少呢?即使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有1.7。形势逼人啊,那怎么办呢?有人说,生育率这么低,是因为过去我们搞计划生育,现在的老龄化问题,都是我们当年采取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所以只要放开生育,人口红利就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听上去有道理吧。但是事实怎么样呢?我们确实也在逐步放开生育,比如2016年全面放开了二孩。但是2017年的出生人口不仅没增加,反而还比2016年少了60多万。到了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又少了200万。也就是放开生育之后,大家不光没有多生,生的还更少了。这说明生育率低不能全让计划生育政策背锅。

那是别的什么原因么?你可能会说,因为确实生不起啊。现在养一个孩子,从怀孕到生育,再到养大了上学,这里面要花多少成本啊。那怎么办呢?是不是政府应该把教育医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给承担起来啊,这样老百姓生得起了,自然就生得多了。

那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按照2019年的数据,发达国家平均的生育率是1.6左右,最低的韩国只有1.2,西班牙和意大利只有1.3。这些国家可从来没有计划生育吧,老百姓也比咱们有钱,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公共服务比咱们发达,但是它们的生育率还是没法提高。

那我们再想一步,既然大家生孩子有顾虑,那就再直接一点,政府出钱,奖励大家生孩子,行不行呢?比如说德国,从1970年就开始出台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咱们搞计划生育还早。比如给养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延长产假,多建幼儿园。还有匈牙利,准备给生四个孩子的女性终生免税。还有日本、新加坡,也都是这样。那结果呢,大家还是不生。

2.人口是一个外生变量

讲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这里有个认知模式要转换的问题,我来给你点破吧。你看,无论是计划生育,还是奖励生育,其实都是把人口当成了工具,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人多力量大的时候就鼓励生育,当我们担心人多养活不了的时候就限制生育,现在我们还是这个思路,我们担心人口老龄化,就想把生育率再提高。

但是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件事啊。那就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发达,系统越来越复杂,制约生育率的因素是越来越多。它变成了在复杂系统里,被各种因素锁死了的一个变量。

比如说,过去我们养孩子,从来不怕生得多。因为我们对孩子的预期是能活就行,没什么别的成本。更何况生出来的还不一定个个能活,得多生几个以防万一。但是现在,医疗水平上来了,婴儿死亡率低了,也就不用多生孩子来防止孩子夭折了。而且教育水平上来了,社会竞争也激烈了,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就上来了啊,自然就会限制人口的生育愿望。这些因素,宏观政策是拦不住的。

这还没完。在现代经济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有时候什么因素会拉低生育率,你事先根本想不到。比如说,洗衣机的发明。

洗衣机的发明怎么会降低生育率呢?这就是一个偶然的新发明带来的连锁反应。

洗衣机最早是1911年美国人发明的。在发明洗衣机之前,洗衣服的当然是家里的妇女。但是有了洗衣机之后,女性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做家务了,就有条件出去工作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包括洗衣机、冰箱、厨房电器等等这些家用电器的出现,把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那女性一参加工作,经济独立性就会提高,在家里的谈判筹码就高了,生育的决策权就开始向女性手里转移。那你想,女性跟男性比,她的生育意愿肯定是更弱的,毕竟生孩子是疼在女性身上,又不是疼在男性身上。所以,生育率就迅速下降。但是,这个趋势的起因,居然是一项技术发明。

所以你看,在现代经济系统里面,生育率已经不是一个政策可以干预的东西了,它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的结果。从国际经验来看,整体经济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是趋于下降。宏观政策要在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找到一个空隙,去干预生育率,那是越来越难。

所以说,在一个受过宏观经济学训练的人眼里,人口这个变量,或者说生育率这个变量,从来都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一个工具。比如说,你可以去看所有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在那里面人口永远是一个外生变量。啥叫外生变量?就是说你只能提前把它设定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推演其他的事情,而不能想着怎么去影响它。这不是经济学家用理论假设在粗暴地简化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

3.人口问题的本质

那问题来了。既然在宏观经济里面,人口永远是一个背景,是你必须接受的一个东西,那面对人口红利消退、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呢?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虽然很难干预人口的总量,但是我们可以干预人口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这是啥意思?

我们还是回到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上来。通常我们理解中国的人口红利,都是认为中国人多嘛,所以劳动力供给充足。但是其实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你想,中国人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从清朝以来,中国人口规模就是世界第一,那时候怎么没听说有什么人口红利呢?而且我们前面讲过一个概念,叫马尔萨斯陷阱。就是说光人多,那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啊,它还有可能是经济增长最大的制约因素。

所以说,人口红利不是一个总量概念,而是一个结构概念,它说的是人口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你想,过去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主要是在从事农业。但是农业靠劳动力提升效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同样是一亩地,一个人就能搞定,你安排三五个人一起种,没有意义嘛。

但是后来我们要发展工业、发展制造业,就不一样了。制造业里面人多是有规模效应的,人越多,效率越高。而且制造业的收入还比农业要高,所以原来那些在农业部门从事低效率劳动的劳动力,就会大量地向制造业转移。这就会导致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瞬间过剩,大大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同时压低劳动力的成本。

比如当年诺基亚在中国设厂,一开始上了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现,跟中国的人工比,机器成本太高,于是就换成了半自动化。又没过多久,换成了最传统的流水线,全人工生产,成本才算降到最低。

所以,这个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导致供给过剩、成本下降的效应,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它是两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我们今天说人口红利消退,一样是结构概念,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这个过程,它到头了。这个时候如果制造业还想发展,它就只能依靠现有的劳动力,而且以后得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了。于是,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就逐渐消失了。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说人口红利消退,好像是说我们在面临一个转折,但是其实这个事的底层逻辑是没有变的,都是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怎么分配劳动力的问题。

所以面对旧红利的消退,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维持人口总量的增速,因为很可能是你想做也做不到。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的,是引导劳动力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比如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移,去形成新的红利。

思考题

其实,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做另一件事,让人口继续为经济发挥影响,是什么事情呢?欢迎你留言和我讨论。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宏观经济学30讲》是我们邀请何帆老师为每个人打造的一套思考和判断经济形势的工具。

如果说国家是一条船,这门课程帮你了解的是船长的想法。船长怎样在苍茫的大海上,找到经度和纬度,带领这艘船驶向未来。

在这门课程中,跟随何帆老师,你将学到: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是什么?怎样读懂宏观数据?还有当别人都在喊危机来了的时候,你要怎样识别和应对?

现在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宏观”两个字,你就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学30讲》这门课程。推荐你加入学习,掌握洞察宏观的方法。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