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在过去这一周,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讨论一直很热烈。你肯定也关注了,这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在扶贫方面作...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在过去这一周,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讨论一直很热烈。你肯定也关注了,这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在扶贫方面作出了贡献的三位经济学者。

他们获奖的主要原因,是摸索出了扶贫的新方法:随机对照实验法。

这个奖项颁发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有的人认为他们的方法很接地气,给经济学的研究贡献了新思路。但也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法不具备可复制性,就是小打小闹。

当然,还有一种声音,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要研究扶贫,居然没有研究中国30多年来的脱贫成果,这可还行?

在奖项颁发之后,我也看了不少解读。

其中,公众号“智本社”上的一篇文章,对我很有启发。不过,让我觉得受启发的,倒不是研究中提出的扶贫方法,而是研究指出了什么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结合这篇文章来给你说说,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贫穷。

很多人对贫困问题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贫困往往来自于单一的原因。

比如说,有人认为贫困就等于缺钱,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想要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只需要加大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援助的力度就可以。

也有人觉得贫穷是个品德问题,穷人身上有不好的习惯或者特质,比如“愚昧”“懒惰”“贪图享受”等等。有些人即便拿到了经济援助,也不会尝试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会继续发展那些不良嗜好,比如拿钱酗酒、赌博等等。

但是,此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教授却指出,贫困并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来自于一系列问题的叠加。

公众号“智本社”的文章,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观点,我觉得非常贴切:

“贫穷的根源不是懒惰、愚蠢和享乐主义,而是人们陷入了贫困陷阱”。

《贫困陷阱》也是这篇文章的标题。

什么叫“贫困陷阱”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穷国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它们穷。”看上去有点绕,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穷不仅是结果,还是贫困的原因。

班纳吉教授在他的书,《贫穷的本质》中举了个例子。

非洲某些地区环境非常恶劣,疾病肆虐,一不小心就会死于饥饿或者疾病,普通人想寿终正寝都很难。而这样的物理环境,恰恰成了很多人无法逃离穷困的原因。

为什么呢?你想,在那样的国家,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医疗制度都非常落后,普通人也不怎么重视疾病的预防,平时如果生病了,就算得的是小病,也很容易拖成大病。

而一旦得了大病,无论之前有多少积蓄,都容易因病返贫,“一夜回到解放前”。

你看,贫穷本身不就是一种陷阱吗?

这还只是贫穷陷阱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在国家层面也是一样的。

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叫纳克斯,他提出过一个“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意是,贫困国家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那自然购买力和消费欲望都不足。因为消费力低,工厂也没有欲望去扩大生产,或者吸引投资,结果当然是整个工业的低产出和人们的低收入。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呢?

好,刚才我和你分享了贫困陷阱形成的外部原因,接下来我和你介绍一下,贫困陷阱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班纳吉教授还研究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贫困人口当中,酗酒、赌博这样的坏习惯似乎格外常见。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习惯也许是穷人缺乏生活的希望,自暴自弃的结果。

但班纳吉教授说,这其实是因为在经济上的困窘,让贫困人口无法承受较长的回报周期,因此他们更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就带来了两个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穷人在消费上,往往都会选择那些短期能带来高收益的项目。

对于经济条件宽裕的人来说,排解压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购买不同的衣服,或者去不同的地方旅游。

但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排解压力的方法就很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选择那些“高性价比”,也就是能用很少的代价提供高刺激的消费方式,比如说买彩票、酗酒、打游戏等等。

第二个后果是,缺乏资金,也会让人在投资上追求立竿见影,力求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效用最大化。

所以,贫困的人反而倾向于选择那些短期高回报的投资方式。比如说,选择风险高的股票、进行高杠杆操作,甚至加入传销组织等等。

那自然,穷人的抗风险能力本来就低,再加上选择这些过分激进的投资策略,就导致他们更容易被锁死在贫困陷阱里。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了,如果想摆脱贫困,全世界有一个公认的摆脱贫困的方法,其实就是投资教育。那为什么穷人不选择教育这条出路呢?

其实,在班纳吉教授的研究中,他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上学是免费的。这使得全世界最为贫困的人,也就是每日生活不足1美元的人群当中,子女的入学率也能达到80%以上。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穷人不选择教育”,而是为什么教育那么普及的情况下,还有很多人会陷在“贫困陷阱”当中呢?

班纳吉教授给出的回答是,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将教育看成是一种彩票,而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投资。

比如,在印度的乌代布尔,绝大多数家长都把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得大量财富的方式。但是,他们往往低估了通过教育实现脱贫的难度。

有70%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获得一份政府工作,这就意味着可以有稳定的收入。但实际上,中学毕业就能获得这种工作的人,只占到33%。

而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会带来一个后果:在他们心中,在教育上的投资和回报并不成正比,很容易就失去耐心。

所以很多穷困家庭,只投资了孩子的某个学习阶段就决定放弃了。没有全面的、持续的教育投资,想通过教育脱贫,也是难上加难。

好了,前面我带你了解了班纳吉教授为什么会把贫困叫做一种陷阱,那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陷阱呢?

面对贫困问题,他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他的方法,是把贫困这个大问题,拆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小问题,针对每个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为了让村民喝上消过毒的水,班纳吉的团队在每个村的水井旁边都安装了消毒器。打水的时候只要顺带转一下消毒器,就可以把水消毒了。

再比如,为了提升贫困家庭孩子接种疫苗的比例,他们会给每次打疫苗的人奖励2磅干豆子。

对于扶贫,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之前的扶贫思路,往往是想寻找一颗银色子弹(silver bullet),也就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万能药。

但其实,我们应该端出来的,是一个盛着不同类型子弹的银色托盘(silver pallet),针对每一个症状,对症下药。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和你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关于贫困问题的观点。

他认为贫穷是一系列问题的叠加,导致人们陷入了“贫穷的陷阱”。

而要突破陷阱,没有特定的方法论,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我再来做一个预告。这周末的《邵恒帮你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老朋友,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来坐镇。

这是我们的节目第二次邀请陈老师了。上一次他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亲密关系,而这一次,我们邀请他来跟你聊聊,如何自我发展。

正好在今天,得到会发布陈海贤老师的一本新书,叫做《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如何改变自我。

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可能你想要减肥、和家人更好相处或者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是要不要改变、从哪一步开始、在改变的过程当中又怎么抵御诱惑?这些可能都是你遇到的难题。

你在尝试改变的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具体挑战?欢迎你在留言中写下自己的问题,看看陈海贤老师会给你什么样的好建议。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