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有一个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希特勒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答案好像很明显...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有一个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希特勒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答案好像很明显了:德国战争不正义,国家实力又不行。不失败还有天理吗?

这是宏观上的结论。但是如果切换到一个局部战场,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回答。比如,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

要知道,美国的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那主要还是诺曼底登陆之后的事。那是1944年了,战争都快打完了。在此之前,真的逆转了欧洲战局的,其实是在苏联战场。

那就奇怪了。

我们都知道:在开战之前,苏联红军刚刚进行了内部大清洗,战争实力大减;在德国发动突然袭击之前,苏联一直在误判,觉得战争爆发没那么快,所以准备不足;开战后,苏联大片大片地丧失领土,精锐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围歼;论起战术能力、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德国好像也明显也高出一截;就算后来有盟国的援助,但是那么庞大的一个战场,对苏联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至少不是主要的因素。所以,这个战场后来的逆转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还有一点,就是希特勒这个人。要知道,希特勒从1933年上台,一直到1941年6月进攻苏联之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经济上,他上台前,德国有六百万人失业。短短三年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没了,大萧条变成了大繁荣。在军事上,希特勒之前,德国只有一支十万人的、没有现代武器的陆军,没有空军。短短5年后,1938年,德国就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与空军大国。有人就说过,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死了,他就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可能没有之一。就这么一个人,突然在1941年发动了对苏联的自杀式的战争。如果你非要说,希特勒就是个疯子,这个解释未免也太廉价了。他背后一定有他的可以言之成理的行为逻辑。

最近我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叫《惨烈的国运相赌》。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角度,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今天和大家聊聊。

我们先来看希特勒这边的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是作为士兵是参战了,德国输掉了。但是德国是输在战场上吗?没有。德国没有丢失任何领土。德国投降,是因为承受不了“总体战”。什么叫“总体战”?这个词还是德国人鲁登道夫发明的。简单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突然意识到,战争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事了,是全国上下所有人民的事。

早在1890年,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就预言,下一次战争可能要打7年,甚至30年,因为现代国家的资源太巨大,一次会战不足以让任何国家放弃战争。他侄子小毛奇当参谋总长的时候,在1906年说得更明白:“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

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德国人,而这恰好说出了德国的软肋。为啥?德国的内部整合也不错。对,德国要打总体战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总体战。因为德国的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石油、橡胶,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全部需要进口,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在战场上死的人还没有后方饿死的人多。为什么德国后来投降了?主要是因为后方不稳、士气低落。所以,后来希特勒这一代德国人一总结一战的经验,就说有人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非战之罪也。这是基本背景。所以,等到希特勒上台,图谋德国崛起的时候,这是一个噩梦。他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德国又陷入“总体战”。

除了这个历史背景,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纳粹党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现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希特勒嘴皮子好使,特别能煽动。所以德国人都被洗了脑,盲目地跟着他干坏事。其实,如果你真回到那个时代的德国,你会发现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早年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德国。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他就写了第一本书,那可不是管理学著作,而是一本社会学著作,叫《经济人的末日》。里面就说,如果你认为纳粹党胜出,是因为无耻和有技巧的宣传煽动,那是一种很危险也很愚蠢的解释。为啥?因为和事实不符啊。按照德鲁克的观察,直到纳粹党上台之前,“所有的宣传工具其实都牢牢地握在反法西斯分子手上。没有哪家拥有广大读者的报纸不极尽嘲讽希特勒之能事,支持纳粹及法西斯的报纸则乏人问津、濒临倒闭。”

这个情形其实也不难理解。你就想,现在某大国的总统,天天发Twitter,表演欲很强吧?会煽动吧?但是他们国内媒体对他的态度呢?也几乎是一边倒地嘲讽他。在这个方面,和当年希特勒的情况类似。

希特勒的纳粹党从成立到掌权只有14年,党员基本出身社会底层和边缘,所以,煽动一部分老百姓可能还行,但是德国的工业家、国防军和知识阶层,怎么会对他买账呢?

就这么个底子,如果胆敢把德国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总体战,让全国上下自觉自愿地忍受牺牲,前面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希特勒怎么敢?

所以,希特勒在备战的时候,总体思路就是,怎么尽量避免总体战和持久战。明白了这些背景,你才知道,为什么是希特勒发明了闪电战。什么是闪电战?单点突破,快速突破、围歼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潜台词是什么?是尽量不把整个国家拖进来,进入“总体战”。

二战刚开始就是这么打的啊。

德军1天时间拿下丹麦,5天占领荷兰,12天打下南斯拉夫,18天荡平比利时,23天夺取挪威,27天内征服波兰,39天让法国投降。到这个时间,在希特勒的算盘里,完美啊。你看,胜利,快速的胜利,没有进入到总体战的胜利。

看看德国国内的情况:二战前的德国,虽然在扩军备战,但是规模其实很有限。在二战爆发前的六年,整个德国工业产值仅有6%~7%直接用于军事。二战爆发以后,德国一直没有总动员。甚至,在对苏联开战以后,因为前几个月打得比较顺手,德国还把一部分军工生产能力转入了民用。

那请问是希特勒是因为特别仁慈吗?不是啊。还是前面说的那两个原因。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经验,还是纳粹党的薄弱社会基础,都决定了他不敢让德国国内的生活水平下降。

在二战期间,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仅次于美国。即使在战争打到了最后阶段,德国还在生产大量的装修用的壁纸。一直到战争结束,当其他国家女人都进了工厂,甚至上了前线的情况下,德国还有140万女佣人。生活水平一直很高。这说明啥?说明德国经济一直没能切换到战争状态里面去。

再说军备生产,你可能没想到,到1942年,德国百分之九十的军工厂还在搞一班制。还没有三班倒。到1943年,德国人一周工作时间才开始增加,增加了多少呢?到一周49.2小时。你算算一天工作7个小时。连996都没做到。

从今天这个角度,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纳粹德国为什么输?不仅输在没有道义,没有实力,还输在没有能力和胆量真正动员国家的全部潜能。

大国博弈,赌上了国运,也许这种对国家力量的全部动员能力,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明天,我们再换个视角,看看苏联方面的情况。他们为什么又能在绝境下扭转战局?

好,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