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上周,我们有一期节目讨论了银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银行并不是自由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恰恰相反,它是国家赋予了特权的垄...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上周,我们有一期节目讨论了银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银行并不是自由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恰恰相反,它是国家赋予了特权的垄...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上周,我们有一期节目讨论了银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银行并不是自由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恰恰相反,它是国家赋予了特权的垄断经营者。没有国家撑腰,根本就没有现代银行。那你说自由市场竞争里的金融业什么样呢?就是中国传统的钱庄票号的样子。在现代银行的面前,它们根本就没有丝毫竞争力。

那今天,我们再来聊聊货币,为什么国家也要把货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有一个词,叫“法币”,法定货币的意思。你拿到了这种货币,国家不承诺一定会兑换成多少黄金或者实物,这张纸的背后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国家的信用。现在的美元是法币,人民币也是法币。

很多人就说了,这种法币制度不好,肯定不如原来的金本位、银本位制度好。为啥?因为政府信用这个东西,靠不住啊。可能滥发法币。

咱们不拿什么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说事,就说美国。美国政府在印钱这个事上是非常克制的,但是你知道过去100年,美元贬值了多少吗?今天的23美元,只相当于100年前的1美元。政府想搞钱,除了收税,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印钞票。有了法币这个轻松的手段,对政府的诱惑太大了,根本管不住自己。

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面,“法币”这个词就尤其糟糕。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最恶性的时候,导致物价上涨几千万倍。国民党政府失掉了人心,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为什么不退回到金本位、银本位呢?在金本位、银本位下,政府不能胡乱印钞票,不是有利于金融稳定吗?其实,现在也有经济学家在这么呼吁,为啥金本位、银本位就是搞不成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法币对于现代政府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拿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事来举例子。

在1935年之前,中国实行的就是银本位制,通用的货币是银元。知道一些老货币知识的人,知道什么“袁大头”“孙大头”之类的。

那这是一种很稳定的货币吗?不是。你想,当时重要大国中,只有中国实行银本位。这就意味着,在其他国家看来只是普通商品的白银,在中国却是核心货币。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银市场一波动,中国的货币制度就跟着波动,这哪儿受得了?

这种事,在上个世纪30年代真就发生了。导致中国经济灾难的,不是什么敌国,而是关系看起来还不错的美国。

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一个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高价收购白银。他为啥这么做呢?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你想1934年,美国还在大萧条的过程中,为了稳定美国的经济,罗斯福也是在试各种方案,其中一条就是补充白银储备,所以要大量收购白银。第二个原因呢?是为了美国国内政治需要,罗斯福作为总统,要讨好几个白银生产州,把白银的价格炒上去。你看,不能说罗斯福这么干有啥问题吧?人家不是冲着搞垮中国经济来的。

这个法案一出台,当时把白银从上海运到纽约,可以获利15%。这么稳赚不赔的生意,商人哪儿忍得住?很快,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失,1934年当年,中国白银净出口2.57亿元。再说一遍,白银对美国只是一种商品,对中国可是货币,是经济的血液。人家只是想多喝点果汁,结果却成了对中国的抽血。

这真是一场中国经济的无妄之灾。市场没了货币,这叫通货紧缩,交易没有中介了,交易效率大大下降,经济自然就垮了。当时工厂关门、银行挤兑大量出现。蒋介石在日记里写的,急得不得了。

那怎么办?国民政府派人去向美国求情,结果罗斯福无动于衷,他说:“这是中国自己的事,并非我们美国的事。他们如果愿意,尽可制止白银外流,而我们不能只因为中国人不能保护自己就改变我们的政策。”这话听着也对,罗斯福毕竟是个政治家,国内那几个白银生产州对他的支持,远比中国这个国家要重要得多。

连关系友好的国家尚且如此,对中国心怀恶意的日本,就更不会手下留情了。

日本也看中了中国经济的这个软肋。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开始大量收购市面上流通的银元,运到日本或者日本占领区囤积起来。南京政府一点辙都没有。银元是货物,你就算是有严厉的管制措施,私藏银元、运输银元很难堵得住。更何况,日本人当时还用军舰来运输。有一本名著叫《银元时代生活史》,他的作者陈存仁说,这简直等于人身上的血液,一天一天地被人抽走。跟日本人斗,不用上战场打,金融市场上就已经输掉了。

你看,用白银这种商品作为货币,这是当时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劣势。怎么办?1935年,国民政府只好搞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货币发行由政府垄断。从此,中国摆脱了银本位。

一发行法币,最恨的是谁?当然就是日本人。他们囤积了5千多万银元,这下子全砸在手里了。他们囤积的不是货币了,就是普通的一种商品。日本军部甚至发话,说中国的币制改革是对日本的“公开挑战”。你看,敌人不乐意的事,是不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件好事?

而对中国来说呢?有几个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货币这个事彻底操控在中央政府的手里了。发行多少,政府说了算。外部力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大幅度降低。陈存仁先生在《银元时代生活史》里就写道:“全面抗战之后最初三年,实实在在可以说法币坚挺。老百姓对它的信心,一点也没有动摇,购买力也一如其旧,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囤积,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外汇。”

其次,银元不再流通了。银子就是一笔财富。国民政府把国内的银元收集起来。你美国不是要银子吗?卖给你们。前后中国政府总共卖过美国大约2亿盎司的白银。中国抗战初期的财政,主要靠这笔巨款支持。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民抗战,就是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日本拼死一搏。如果集中力量的手段还只有收税这一种的话,不仅征收成本极高,还极容易激化政府和民众的矛盾。现在有了印钞票这个手段,政府汲取财富的效率一下子就高起来了。

事后想想,也是很可怕。国民政府1935年才实行法币制度,两年以后的1937年就爆发了全面抗战。如果当时国内流通的货币还是银元,那可能仗还没打,战时经济可能就崩溃了。

日本NHK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圆的战争》,其中就提到:如果不是在1937年之前进行币制改革,中国也许不会抵抗那么久,历史也将会改写。

当然,你可能会说,法币的下场不怎么好啊。到1937年抗战爆发,法币一共发行总额不过14亿元,所以币值坚挺。但是到了日本投降前呢?也就是1945年,法币发行已经超过5千亿元。到了1948年,发行了多少?660万亿。那当然就是废纸了。蒋介石要打内战要花钱,手里又有了这么好用的货币工具,哪能忍得住不用?但问题是,这是蒋介石政治的失败,不是法币这种货币制度本身的失败。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你发现没有?当年国民政府的这项改革,和1971年尼克松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底层的理由是一样的。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对全世界的承诺,你手里有35美元,就可以找美国兑付1盎司的黄金。但是到了1971年的时候呢?美国手里的黄金只剩下102亿美元了,但是要到期的短期外债呢?有520亿美元。为啥呢?因为各国都不相信美元,都要兑换黄金,搁在自己家金库里才放心。这和当年日本收购中国的银元,逻辑和危害是一样的。

所以,尼克松马上就宣布,不玩了。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也正式成为一种“法币”,只靠国家信用担保的货币。

独立的国家,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能受制于任何一项实体的货物,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不是什么货币的命运,这是在激烈对抗和残酷竞争的民族国家的必然命运。为什么金本位、银本位不可能恢复?这不是个金融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