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不少人都关注了一个特别的活动,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首次同台对话,有人把这称为“双马”对话...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不少人都关注了一个特别的活动,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首次同台对话,有人把这称为“双马”对话...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不少人都关注了一个特别的活动,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首次同台对话,有人把这称为“双马”对话。我也看了这场对话,他们俩主要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和火星探索的看法,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

不过,马斯克说的一句话,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说,中国创新型的火箭企业发展得非常好。这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条新闻标题,叫做《贝索斯、马斯克的中国对手出现了》。

那么,到底谁是马斯克的中国对手呢?这些对手的实力到底如何呢?

恰好,我前段时间在网易科技的《后厂村7号》栏目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梳理了“中国马斯克”的发展情况。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火箭发射这个领域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如果人类想要进入太空,只能通过火箭,火箭相当于是一种基础设施。

我们都知道,过去在中国,火箭发射一直都是国家科研机构掌控的。但就在2015年,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就是从那年开始,中国开始推动军民融合的政策,火箭发射的大门就突然向民营企业敞开了。政府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通过竞争来提高效率,一方面也能降低政府的采购成本。

与此同时,卫星服务市场这几年也有不小的发展。在《马斯克今年有什么大动作》那期节目里,我就曾经讲过,在整个航天领域里,如果从商业价值来看,卫星发射是冰山的尖,但是卫星服务是冰山的山体。卫星服务的市场体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当物联网开始发展,万物互联的状态就会对低轨的小卫星有更大的需求。而无论你要发射什么卫星,发射多少颗卫星,你都需要火箭来当作运载工具。所以,当卫星市场开始起来的时候,也会反推着火箭领域成长。

政策+卫星市场,这就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开始活跃起来的两层原因。

如果你把2015年作为一个观察节点,那么你会发现:

首先,有不少投资机构都是从那年开始投资航天市场的。事实上,大约有70个投资机构持股入场,其中也包括顺为、经纬、IDG等等中国一线的投资机构。

第二,有不少航天领域的人才,也是从2015年开始,陆陆续续的从国家的航天系统走出来。其中有两个机构,成了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人才输送机,一个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个机构在北京东南边的亦庄附近,又被称为航天一院。另一个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这家机构地点在北京西北边的北清路,又被称为航天五院。

体制内的人才愿意走出来,其实也跟资本注入这个行业有关。《后厂村7号》这篇文章就指出来,民营航天企业在薪酬待遇上有不小的优势。比如,在西安招聘的商业航天公司,工程师的月薪普遍在20K至25K,发动机总装设计以及电推进推力器设计能达到25K以上,这在西安来说是很不错的薪酬。

而对比一下,在航天院所偏中高级的职位里,比如副主任研究员,一年能拿到手的钱大概在28万至30万,折算成月薪跟刚才提到的西安的数据相当,但这可是在一线城市。即便是副总设计师或者总设计师,年薪也才能达到50万左右的级别。

所以你看,有了资本推动,再加上人才供给,这就带动起了一批民营火箭公司。

要进入这个领域,门槛还是很高的,首先需要国家的准入资格,叫做“军工三证”。要正式发射火箭,还需要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和中央军委主管机关颁布的。

在国内的民营火箭公司当中,有几个第一梯队的名字,你应该记住:一家叫作蓝箭航天,这是国内最早拿到全部火箭发射许可的公司,总部在北京。一家叫星际荣耀,总部也在北京。另一家叫做零壹空间,总部在重庆。说这三家公司是第一梯队,可不是我自己评的,是投资机构安信证券,在今年推出的一份报告里评估的。

要说谁是马斯克的中国对手,那这三家当属跑在最前面的。

那你可能会好奇了,这些公司到底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呢?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民营公司成功发射了入轨火箭,那就是星际荣耀。等会我再跟你讲解什么叫入轨,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家公司的背景。

星际荣耀的创始人叫作彭小波,他曾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过研究发展中心的主任,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在北京亦庄的航天一院。

他的公司是2016年成立的。有报道说,这家公司的员工,在火箭发射研发的方面,员工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2年。

好,我们回过头来说说星际荣耀成功发射的入轨火箭。

能不能入轨,是检验火箭公司能力特别重要的一个标准。

所谓的入轨火箭,指的就是那些能把卫星送入空间轨道的火箭。如果没法送入空间轨道,卫星自然也就不能运转了。要做到入轨,火箭推力得足够强,同时还得能控制运动的轨迹。所以这件事,无论是对发动机的技术,还是对控制、结构技术,要求都很高。

其他两家第一梯队的火箭公司也尝试过入轨发射,但目前还没有成功。

在去年十月,蓝箭公司发射了一个叫做“朱雀一号”的火箭,结果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但是到了三级出现了异常。

另外一家公司,零壹空间,也在今年3月发射了入轨火箭,但发射之后失控了。

而星际荣耀的入轨火箭,是在7月2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这个火箭的名字特别长,叫做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

而且,这次发射还不仅仅是实现了民营火箭公司的首次入轨发射,还有两个第一次,也实现了,那就是首次由一个火箭发射了多个卫星,以及首次完成了太空广告和视频的回传。

在此之前,星际荣耀还发射过两枚“亚轨道”火箭——什么叫“亚轨道”呢?也就是说发射到距离地面20至100公里的地方,在这个范围之内就是亚轨道,而超过这个范围就算是入轨飞行了。

前面我们说了,要发射卫星,必须得入轨。不过也有不入轨,只在亚轨道运行的火箭,叫做探空火箭。这种火箭主要做的是大气探测和科学实验,比如说一下探测大气各层结构成分,研究地磁场、太阳紫外线等等。从科研的角度来讲,探空火箭当然很重要,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价值就没那么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如果你要看一个商业火箭公司的进展,你得看它能不能发射入轨火箭。

在《后厂村7号》的文章里,星际荣耀的副总裁张琦还做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如果把火箭比喻成登山,那么入轨就是刚进山门,而亚轨道只是山门前的台阶。

当然,入轨还只是第一步。除了入轨之外,还有两个技术难点,也是商业火箭公司现在力求突破的。

第一个技术难点是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被认为是未来的商业趋势。你也许听说过,传统的火箭发射,用的要么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要么是液氢液氧发动机。但是,固体燃料发动机,国家机构其实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民营企业没有什么拓展空间。而液体燃料当中呢,甲烷相比起传统的液氢,密度更大,成本更低,所以不少商业航天公司考虑到性价比,都在往这个方向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也有航天工程的“皇冠明珠”之称。

而现在在全球,有这种发动机并且完成了试车的,就三家公司。美国有马斯克的SpaceX,他们发动机叫“猛禽”,还有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他们的发动机叫BE-4。而国内只有一家,那就是蓝箭航天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

好,这是第一个技术难点,发动机。

另外一个技术难点,就是火箭回收了,顾名思义,就是让火箭重复使用了,这对降低成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回收都是用降落伞,但是马斯克的SpaceX很厉害,他们搞了一个垂直回收,就像把火箭发射整个过程倒带一样,成功回收了他们的猎鹰系列。俄罗斯还有另外一种回收技术,能让火箭跟飞机一样着陆,叫做“带翼飞回”。这两种都是比较先进的回收方式。而咱们国内呢,在商业公司当中,还没成熟的回收应用。

当然,这还只是技术本身,如果要低成本发射,那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比如说是不是能有稳定的供应链、有没有自己的总装厂,有没有能自己实验发动机的基础设施,这在专业术语里叫“试车台”等等。

所以你看,火箭发射是一个系统格外复杂,格外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从时间上来看,如果要让火箭发射的技术达到成熟可靠,那么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从成本来看,一家公司从成立,到最后能生产火箭,大约需要20亿元。这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国内的融资总额来看,只够支持两三家企业跑到跟SpaceX一样。

说到这,你肯定也有自己的判断了:马斯克的中国对手,最多也就蔡做了4年时间,都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如果你想继续关注他们的发展,那么可以重点关注火箭是不是完成了入轨发射,液氧甲烷发动机是不是研发成功,以及他们是不是有了自己的回收技术。

最后还想说一句:今天的节目里有很多术语,如果你没有记住,不要紧。但我希望你仍然能持续关注火箭发射这个领域,因为火箭是我们人类进入太空唯一的交通工具。不管我们是想探索地外生命,还是想火星殖民,或者想太空旅游,低成本的火箭发射技术都是基础。

好了,这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