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航空的空难事故已经过去三天,“无人生还”的事实依然刺痛我们的神经。灾难发生之后,关注、追责、悼念,都正在进行着。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面....
埃塞俄比亚航空的空难事故已经过去三天,“无人生还”的事实依然刺痛我们的神经。灾难发生之后,关注、追责、悼念,都正在进行着。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面...

埃塞俄比亚航空的空难事故已经过去三天,“无人生还”的事实依然刺痛我们的神经。灾难发生之后,关注、追责、悼念,都正在进行着。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灾难,还能怎样应对?意外和无常,是人生的本相。在人生所有的意外和无常面前,我们其实都是平等的。对于意外和死亡的恐惧总难以避免,但不妨碍我们尝试去接近它、正视它。尽管人生无可避免“无常”,但我们还可以选择对待恐惧的态度。

相信你也一直在关注,不幸的埃航空难事故。当地时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X客机,在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途中坠毁。机上149名乘客,8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无人生还。

在这149名乘客之中,包含8名中国乘客。其中有一位两个月后就要过22岁生日的浙江女孩,本来满心欢喜计划去肯尼亚观赏动物大迁徙,美好的愿景却因这场空难戛然而止;还有一位,是我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在联合国环境署任职的曾成毅先生,他在07到10年曾在陕西参加扶贫项目,关注性别平等问题,这些年也一直致力于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及教育工作,同样不幸在这场空难中离世。

可以说,当我们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无常——这就是我们人所在这个世界上的本相之一。对所有人而言,面对生命的无常时,都是平等的。

其实人生之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无常,只不过其中一些会令我们格外恐慌,比如空难。

1.从那些患有“恐飞症”的人说起

即便各种各样的调查报告和资料会告诉我们,航空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其实比马路上的交通事故低得多,但我们仍然对空中飞行格外恐惧。

有许多知名人士也因“恐飞”而闻名,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我们阿森纳球迷非常怀念的“冰王子”——丹尼斯·博格坎普,也是一位荷兰国脚。

相信很多人都晓得,有一个说法叫做“飞翔的荷兰人”(The Flying Dutchman),这也是理查德·瓦格纳1843年一部著名歌剧的名字,也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指的是传说中一艘永远无法返乡的幽灵船。

然而,博格坎普却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就是“不会飞的荷兰人”(The Non-flying Dutchman)——因为他实在太“恐飞”了,一旦需要离开阿森纳到别的城市,甚至欧洲各国参加比赛,他不能搭乘飞机,永远是自己开车前去。

我记得那时候有一场比赛,要前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踢球,整队阿森纳球队都只用了两小时搭乘飞机抵达佛罗伦萨,结果只有博格坎普开车前往,开了两天才到达。

所以每一回参加欧冠比赛,他到达赛场前都已经累得够呛,更不要说如何代表荷兰国家队到全球其他地区参加比赛了,因为飞到欧洲以外的地区总得搭乘飞机,那他怎么办呢?他只好尽量不参加。

于是,无论博格坎普所在的俱乐部还是国家队,一旦要外出前往比较远途的地方参加比赛,这时候我们球迷都得有心理准备,尽管博格坎普是如此重要的球队核心人物,他也几乎无法出战,这对我们球迷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然而对此也没有其他好的应对方法。

除此之外,根据BBC网站的一份报道,已故的摇滚明星大卫·鲍依,原来也曾经非常惧怕搭乘飞机,直至1980年觉得自己似乎能够克服恐惧时才重新开始坐飞机出行,结果有一回却在飞机上心脏病发作,他就再次放弃了航空飞行,乃至于后来他往返英国与美国之间基本依靠轮船出行。

同样喜欢坐船往返欧洲与北美,大洋两岸的还有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

旅行界里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坐船出游是代表旅行的黄金年代,一种更为浪漫的正统旅行方式。可问题在于,尽管也有泰坦尼克号这样的事故发生,为什么乘船的恐惧远远不及乘坐飞机的恐惧呢?

2.恐飞因为“不理性”,还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关于人为什么“恐飞”,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和说法,但几乎没有单一成立的共识。

首先最为通常的一种解释方式是,因为人是不理性的。

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的话,应该会服从统计学告知我们的概率。

尽管统计方法多种多样,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比较通常的说法是,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死亡概率约为14万分之一,而搭乘航班发生事故的死亡概率则大约是470万分之一。

另一组数字显示,根据2018年的一份空难调查报告,在2018年中在空难中丧生的人数为556人,相比2017年的44人可以说是暴增许多,这主要由于2018年的几起大型空难;如果与道路安全情况相比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2018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显示,每年死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人数达135万人(该数字为2016年统计数字,而2016年航空事故死亡人数仅为268人)。

假使我们作为绝对的理性人,应该更信任统计数字,那么按理我们对于乘车出行的恐惧应该大于飞机才对,那么为什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一种解释就是“不理性”。由于不理性,在飞机上会引致一种非常极端的悲观状态。

加之,机舱本身是一个近乎密闭的空间,在其中会助长或者加剧人的焦虑感。

第二,有些“恐飞症”是源于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太具有飞行经验、不熟悉飞行情况的人,他们对于飞行的恐惧往往来自于一种对于未知的害怕。

另外还有一种对“恐飞”的解释是,恐高。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在“恐飞”这件事情上,他们所害怕的并不是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的状态,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空难都是在起降过程中发生的。

这些“恐飞症”患者害怕的并非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他们害怕的是飞机在巡航当中的状态。比如,巡航过程中我们常会遇见的一种情况便是遭遇不稳定气流。

这种气流造成的颠簸以及不稳定,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离心力,一旦经历多了这种离心力,便会降低机舱中人的认知能力,会严重影响人对于辨别眼前事实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内心许多不自觉的莫名其妙的想法会不断涌现、加剧,让人产生更大的恐惧感。

那么,该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我所认识的一位著名演员,他基本就是靠念经这种方式度过,其实就是为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它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通过专注于某一点,从而转移自身的恐惧感。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不断通过呼吸的练习和控制,让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静,不让恐惧滋生,这种练习呼吸的方法也是许多治疗师推荐给恐飞者的解决方法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段时间内,部分航空公司甚至专门聘请过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在飞机上帮助那些格外紧张或者严重的恐飞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不过后来由于费用太过昂贵,似乎已经没有这项专业服务了。

3.航班上的安全宣传片,也会使人产生“恐惧”?

恐飞这件事,有些人是因为飞得太少,对未知的东西感到恐惧,也有些人是飞得太多了,反而害怕。这倒可能更加理性一点,因为一个人搭乘得越多,遇到事故的几率也会稍微提高一些。

但是像我这种一个星期大概就要乘坐两次飞机的人, 对我而言机场简直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去香港机场、北京机场,闭上眼睛都能都够辨别方位,到了这个状态,我反而对搭乘飞机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

搭乘飞机就是我休息的时间,看一些平常没时间看的杂志、影视节目的时段,还是一段能够跟地面上所有通讯暂时断节的难得时光。

还有一种让人恐飞的情况,大家可能意想不到。我们搭飞机的时候都会看到起飞前播放的一段宣传短片,教大家注意各种飞行安全问题,比如系好安全带,上方的氧气面罩掉落时,如何装戴、使用等等。

原来,有不少恐飞患者正是由于看了宣传片,从而更加恐惧——因为这段宣传片再次提醒了乘坐飞机的种种潜在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航空安全宣传片都喜欢用一种特别柔性的方法来表达,传统上是找一些美丽大方的空姐、英俊帅气的空服小生,让他们出面来解决你的注意力问题,让宣传片变得好看一些。

现在更常见的是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画,比如国航就喜欢用熊猫,让大家觉得航空安全这件事学习起来也挺有趣的。

ANA航空公司最新制作了一版“歌舞伎”风格安全宣传片

如果说航空安全的宣传片都能够让人感到紧张,那就能够想象还有一种更加让搭乘人紧张的情况——安检。

4.飞机安检,居然会加剧人对飞行的恐惧?

自从“9·11”之后,人们对于航空事故多了一种新的领会。当然以前就曾有过针对航空的恐怖袭击、自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有“9·11”对大众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印象。

我记得那一年,美国人坐飞机出行的平均人数都有所下降,但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丧生人数却上升了。

“9·11”之后,全球的机场安检都加强了许多。

我自身经历过比较严格的机场安检,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印度。

一般人都不会相信印度的安检可以严格到什么程度——进入机场大楼之前,就要在门口检查机票,有机票的人才能进入,送客的人都被挡在外面。

现在这个年代许多人是不携带纸质机票到机场的,但是在当时印度的德里机场,要求必须事先将机票打印出来才能通过检查。进去之后,种种安检程序之严格就不在话下了。

另外一个安检十分严格的国家,那就是我们中国。

举个例子,在中国搭乘过飞机的人肯定都知道,火机、火柴是不允许带上飞机的。这种做法其实在其他国家并不那么常见,而且在安检搜身的时候,每个乘客也检查得格外仔细,我常常感觉安检人员恨不得把我全身上下摸透才让通过,当然这确实也是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着想。

若要论举世安检最严格的地方,莫过于以色列航空,准确说不止以色列航空,而是对于任何以色列出入境的情况。

无论搭乘任何国家的航班、航空公司,都会建议提前4个小时到达机场,起飞前一小时关闭值机,而当你在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就已经有以色列的特殊人员,前来一个一个查问情况,“去以色列干什么”等等。而且,真的有人会被以色列安全人员直接拒绝办理登机手续。

以色列航空也真是世界上少见的一家航空公司。

第一,大部分民航飞机的机师,都不可能接受遇到导弹袭击时该如何应对的训练,然而以色列的航空机师全部都是空军出身,而且都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仅如此,机师还要预备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将飞机当作战斗机来使用,懂得做出大幅度的转向动作。

更有甚,民航飞机的雷达一般能够及时掌握天气的突发情况,但用来对付导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色列航空就安装了一套反导弹系统,有红外线、雷达监测是否有导弹袭击的危险。此外,它还装上了一种反导弹的箔片来当作诱饵,这是对付导弹的一种常见诈骗战术。

那么请问,你会觉得以色列航空更加安全,还是因为知道它有这种种安检措施之后反而更加不安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无常”。无常是我们生命的本相,但是有时候我们却非常厌恶有人不停提醒,人生是无常的,人生总是难免有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情发生。

为了解释什么叫“无常”,我以前常常会讲到一句话,就是:很有可能我正在这演讲,讲台上方就塌了下来,把我砸死了,或者我一出门就被一辆车撞死,这些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

但是一些年轻朋友会提醒我:文道,你以后不要再这么说了,很晦气。

可是,我们能不能因为认为机场的安检、航空安全宣传片也都很晦气,所以最好把它们也都停止了呢?

本期八分问答

[本期提问者 | Lucky ]:我是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的Lucky。在“中国发展简报”上看到《公益时报》对梁文道老师的采访:《梁文道:对公益的认知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文末梁老师提到看理想将和WWF一起做一些关于生态和动物保护问题的节目,并且还会再出一个节目,是专门关于动物研究的。特别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就是想建议说除了从生态的角度探讨之外,有没有可能也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去谈谈人和动物的关系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动物福利可能比环境保护更难,因为环境保护很多时候能落脚到“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动物福利则需要更多的“利他性”。人和动物(个体和群体)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这档节目特别期待。谢谢“看理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