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各位,今天讲讲大学毕业生怎么求职找工作,涉及前途、理想、人生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文科生更难,考公务员几百人才录取一人。最近看到...

许子东:各位,今天讲讲大学毕业生怎么求职找工作,涉及前途、理想、人生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文科生更难,考公务员几百人才录取一人。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叫我很感慨。辽宁省就业局在沈阳举办首场文科专职招聘会,现场除了要求学历专业以外,对软实力也有企盼,普遍要求抗压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岗位包括服务业、房产、教育、医疗等,起薪两三千,转正后可有四五千。有一则招聘启事要求“90后少男少女,淘宝达人,出得去回得来;与客户打交道,懂迂回曲直、善于变通;脸皮厚、抗压强、能成事”。绝大多数的读者的反映是荒谬,搞笑,只有一个人说感动。怎么让人感动呢?

这几天我碰到一个文科毕业生。他曾经考过公务员,考上了,就职于某政府部门,做了一阵不喜欢那里的衙门官僚气,也不习惯于管理人,后来辞职到了一家报社的文艺版,想追求理想。没想到一年下来也是失望,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做不了,领导十分谨小慎微。其实领导是个明白人,谨慎、小心。他做事稍不小心就挨批评,虽然做的是文艺版,可是一直围着八卦、绯闻,与广告客户打交道。

这个年轻人问我,如果做不了对的事情,是否应该直接为了钱?不知道“直接为钱”是指什么,下海做生意?尝试某种越界冒险?在文化领域里兼职,为了拿好处写文章?他对职业、对人生总结得很好。的确,我们一是求做对的事,做高尚、有意义的事,做自己感兴趣、能够全身心投入的事,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第二,我们又求更好的回报,多赚钱。两者若能自然结合是不是更好呢?吊诡得很,不一定。做的事高尚又能赚钱当然好,比方拿一个诺贝尔奖。但以赚钱多为最高尚的事也未必是人们的理想境界。对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刚毕业、刚踏入今日中国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义与利不能兼得是常态。用人单位要求90后少男少女脸皮厚便是一例,既然做不了对的事,就先赚钱。

这位年轻人境界不差,至少他知道什么是对错,不纯以金钱为价值标准。但他的话也有危险,难道为了钱就可以不顾对错吗?他非常好奇地问起我们的过去,“你们年轻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怎么选择?”他这一问,倒真让我发现了时代的不同。曾经有一个时期,我跟我的同代人既不能做对的事情,也赚不到钱,可是我们照样生活下去,工作、学习、运动。我这才发现,原来除了做对的、获益的事情以外,人生还可以有第三个生活动力,有意无意地出于恐惧而躲避灾难。在1971年林彪事件前,大家都相信我们所做的事和参与的运动是对的,那时恐惧跟躲避灾难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甚至有些人至今都不觉得它存在。之后中国人渐渐看到了,我们做不了对的事情,也没有钱,但还得工作。今天与这位年轻人谈毕业、工作、理想、困境,我才发现原来人生动力有这三种。

90后少男少女“脸皮厚”找工作,是一种进步,还是另一种危险?从进步的角度看,回想当年,一班大学生全力批判某个同班同学,比如他日记里有错误言论,他跟女孩子怎样怎样。当时是真心鄙视,真心仇恨,或许大家无意识中也有避难,甚至求利的动机。但那是无意识的,连自己都不承认,察觉不到,在理智上肯定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当然,现在回头合起来看,造成了大的时代错误。我问那位年轻人,你们班全体同学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心仇恨、真心唾弃一位同学的言行呢?他想了想,除非杀人、放火、强奸、下毒,否则不会真心仇恨,但会出于某种目的疏远他,批评他。如果不是真心仇恨,即使做不到对的事,即使赚钱,那也只是犬儒主义,共筑平庸的幸福时代。但是反过来,在巨大的求职、生活、房价压力下,要是明知道我们的同学并非自己心目中的坏人或罪人,可不可能为了赚钱去批判、去迫害他?把自己为了赚小钱而去做明知不对的事,也算做“脸皮厚”但有好处的工作,对自己说,“做不了对的事情,我就去赚钱”呢……也许我想得太悲观了。

最后我对那位年轻编辑说,只要你不放弃,人总会找到对的事情可做,而且也赚钱,但不要想赚太多,同时也躲避灾难,因为制造恐惧的人自己也要躲避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