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两天,都在和你聊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自己受到的最大启发,还不仅是书中的那些心理学工...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两天,都在和你聊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自己受到的最大启发,还不仅是书中的那些心理学工具,还有,就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多元化。

你可能会说,多元化是好事啊。我们身在互联网时代,亲眼看到多元化社会的爆发,当然是一个进步,大家不强求一样了嘛。但你想过它的副作用是什么?就是我们活在太多不同的故事里,面临太多的标准,要满足太多人的需求。现代人的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

你就想想一个男孩子,在古代社会,面临的要求很简单,孝顺,勤劳,就是好孩子,再能读个书,就是人中龙凤了。

但是今天呢?一个男孩子,学习、工作得过得去吧?不说有钱,至少得上进吧?不说有学问,至少谈吐得有料吧?得帅吧?还得健身吧?还得有几项才艺吧?得有幽默感吧?得有审美能力吧?得有男子气概吧?性格还得好是个暖男吧?这张单子可以一直往下写,会长到不像话。

那这些标准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多元化社会的结果,是无穷多的观察人的视角叠加在一块之后的产物。

你会发现,没有几个人符合这些公认的标准。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喜欢迎合别人的需求,所以别人提出要求我们总想满足。我们人类还是能抽象思考的物种,我们喜欢用各种抽象概念来描述这些需求。但是我们人类也是很脆弱的,我们做不到那么多。漫天漂浮的抽象要求,压得现代人喘不过气来,心理难免出现问题。

有一次我和深圳卫视的总导演黄鹤老师聊天,他就讲了一个判断,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基本状况是:缺失的父爱,加上一个焦虑的母亲。对啊,父亲,去满足社会给他的抽象期待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母亲不得不照顾孩子,但是又有那么多对孩子的抽象期待,所以就剩下了焦虑。你看,心理问题,也会演化成社会问题。

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陈海贤老师讲到了三种负面思维方式: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其实都和现代社会的这个特征有关。

僵固型思维,是因为对自己的期许太高,比如“我是个成功的人”“我是个智慧的人”,要维护那个僵化的对自我的抽象想象,一旦达不到,就有了挫折感,这也不敢那也不敢。

应该思维呢?正好反过来,是要整个世界符合自己的抽象想象,一旦达不到,就有了消极情绪,你明明应该这样,但怎么却是那样呢?所以结论经常是:这也很糟糕,那也很糟糕。

绝对化思维呢?更麻烦了,一旦有了挫折感、消极情绪,就把它用上升为一个抽象化的结论,把自己和别人,像钉子一样钉在一个结论上。比如,遇到一个同事干活不如意,就会轻易地说,这届大学生不行,甚至扩展到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一看到明星离婚的新闻,就说,男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或者,再也不相信爱情。这都叫绝对化思维。

如果你看这本书,我建议你仔细阅读这个段落,你会发现,阻碍一个现代人成长的主要心理问题,大体上就可以分成这三类。你发现没有,这三类问题的根子都一样,都是用一个想象出来的归纳出来的抽象的东西,来限制我们当下的、具体的发展。而且,在这个互联网造就的多元时代,这些抽象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每一个人都不堪重负。

书中有一个例子,很典型。想象一下,你在公司里干得不错,有机会升职加薪。老板让你去参加升职的竞选,结果呢?你落选了。你很失望。那你应该怎么想呢?以下六个选项,你会选哪一个?

A. 我真的已经很好了,落选只是意外。

B. 我就是不够好,落选是应该的,是我高估了自己。

C. 这个竞选很不公平,不是老板对我有偏见,就是有黑幕。

D. 这次升迁的机会很重要,我失去了一次这么重要的机会,真是太遗憾了。

E. 看开点儿,这次升迁没那么重要,工作也没那么重要。

F. 生活就是这样,并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以上六个选项,代表了我们应对挫折和失望的各种方式。在这些选项里,A 把落选的原因归为意外,B 把落选的原因归为自己能力不足,C 把落选的原因归为老板不公,DEF 则各自找了一种说法,来安慰自己。

那请问,哪个是正确的想法呢?陈老师的答案是,哪个都不正确。以上答案,哪个都是试图用一个抽象的解释来让自己的现状合理化。以上所有答案,没有一个涉及到那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你看,一只动物,比如一头狮子,捕猎失败了,它会想这些吗?不会啊,它只会想,下一个我捕猎什么,不会把自己的失败合理化。但是人有这个本事,我们有抽象的思维,我们还有把这种抽象思维表达出来的语言,我们的语言还因为身处互联网时代而无比丰富。你看,我们人类的特有的能力,反而害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丧失了连一头狮子都会的和世界正确互动的能力。

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说的:“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性、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这段话值得再三品味。

对,世界太丰富,而语言太抽象。人类的抽象能力,既在总体上塑造了繁荣的文明,也为每一个个体设置了发展的障碍。

那怎么办呢?陈海贤老师给出的建议,其实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的习惯是用抽象的方式理解世界、衡量自己、要求他人、自我设定。反其道而行之,就尽可能抛弃那些抽象的东西,回到具体上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理解是四个字:“拒绝封装”,拒绝把丰富的感受封装成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海贤老师就建议我们,平时说话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用评价性的语言。

评价性的语言是这样的:“这部电影很烂”,或者,“演员的基本功很扎实”。不管你是善意还是恶意,评价得高明还是错误,有一件事就发生了,就是它已经被你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封装起来了,你对它的好奇心就结束了。你的评价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其实帮不了别人什么,也害不了别人多少,但是这件事对你不利,因为这件事对你的人生做出贡献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你已经把它归类到一个你熟悉的框架里了。

而描述性的语言呢?比如你看了一部戏,你和朋友聊天,可以描述哪句台词你觉得有意思,哪个场景打动过你,哪个道具设计很别致。这不仅说明你有发现趣味的能力,更说明你对这个新东西全然打开了自我,它就有可能帮到你。

你看,仅仅是语言习惯上这么稍微调整一下,我们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大增。

但是话又说回来,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概念的封装都是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封装也都是暗藏危险的。

举个例子,在一个讲座课堂上,老师PPT一旦翻页,会场上通常会举起一片手机,拍下这张PPT。为啥这么做?很简单啊,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看。问题是,如果你也这么拍过,那么扪心自问:第一,你不觉得,这其实也干扰了我们全情投入地听课吗?第二,这些拍下来的PPT照片,我们后来真的看过吗?

你看,拍下来,这就是对现场的封装,它是我们应对世界复杂性的好用的工具,它方便了我们存留,但与此同时,它也在耽误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你看,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现代社会给我们设定的这个两难处境里。套用那句话吧:“知道什么时候该抽象,这是理性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具体,这是感性能力。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是智慧。”

这就是我读陈海贤老师这本新书《了不起的我》的最大收获。推荐给你。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