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向你推荐了一本书:《了不起的我》,陈海贤老师的作品。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全流程出版。恳请你的支持。 这本书...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向你推荐了一本书:《了不起的我》,陈海贤老师的作品。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全流程出版。恳请你的支持。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工具之书。它的知识源头,都来自于心理学这一百年的积累,不是谁的创见。陈海贤老师所做的,就是帮你披沙拣金,把那些好用的、被验证过的、可以促使人改变的工具发掘出来,归纳整理之后交给你。

当然,说到工具这个词,有人可能不以为然。一般意义上的工具,都是人体之外的东西,小到一把锤子,大到一架飞机,它们都是对人本身能力不足的弥补,都是人的延伸。而心理工具,就是那些自己对付自己的办法,它不还是在人体内部吗?它不还是自己说服自己吗?它不是人的延伸。就好像一个人想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怎么可能有效呢?

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心理工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首先得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啥呢?哲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叫“存在先于本质”。简单说就是:人没有啥本质。

哲学家刘擎老师,给我讲过一个典故。有一次,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工作,突然神游天外。他看着眼前忙碌的服务员,又看着自己面前的杯子,他问自己:我们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和说这个杯子是一个杯子,这两种说法是同一回事吗?

大不相同啊。这个服务员是服务员,并不是一定的。如果这个人不想干了,辞职了,改行了,或者下班了,他都不再是服务员了。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杯子则不同,杯子不能改变自己,它被判定为一个杯子,别无选择地就是一个杯子,就是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选择把自己打碎。

你看,人哪有什么本质?人只有一种存在的状态。你是什么,是可以自己主动塑造的。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讲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大概意思。

其实,类似的意思,中国的先哲也说过。孔子在《论语》里就说:“君子不器”。器就是器具、器官、器物的那个器。一个君子,一个理想人格,是不能把自己固定成某种用途的,像个器具那样,像个杯子那样。作为一个人,你可以随时地创造自己。

你看,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的自我改造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责任,是人格完满的必经道路。心理学工具就是方便我们完成这种自我改造的。

看完了陈海贤老师的这本新书《了不起的我》,我突然有了一个心得:心理学工具,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几个新的人格,然后在体内完成左右手互搏。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人格分裂”吗?话不好听,但就这个意思。

在书里面,就说了这么个工具,叫:“奇迹提问”。这是心理咨询师经常用的工具。

比如,陈海贤老师有一个来访者,大四学生,他明明知道,这个学期如果不能修完四门课,就得退学。他也明明知道,自己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家里也不富裕,就指着他毕业找工作,改变家庭的命运。但是他就是提不起劲儿来学习,天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连饭都不出门吃。

我们普通人,一般不会处于这种极端情况。但是你想,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该怎么样,但就是提不起劲儿来做,类似这种处境,我们每个人也都遇到过吧?

那“奇迹提问”这种心理学工具就上场了。我们来看陈海贤老师和这位大学生的对话:

海贤老师问他,咱们先不谈你该怎么做。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假如奇迹出现了,你顺利毕业了,那会发生什么呢?”大学生说,我不去想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我毕不了业。海贤老师说:“没关系啊,只是想想嘛。”他就慢慢开始想了:“我可能会去老家的省会找一份工作。如果找不到,我就回母校的高中当老师。”哎,说到这儿,这个大学生脸上冒光了。应该是想起来自己在母校高中当学霸的日子。

海贤老师就接着问了:“如果你要顺利毕业,你应该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大学生想了想说:“我至少要让自己的作息正常起来,按时去食堂吃饭。”好啊,那你就先迈这一步吧。后来,这个大学生果然就因为去了食堂,遇到了一个愿意一起上自习的同学,然后慢慢地从困境里面走了出来。

这个案例,听起来有点好像太轻巧了。就这么几句话,就能帮助人摆脱心理困境?对,“奇迹提问”是心理咨询师经常用到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它背后的设计原理是非常精巧的。

你发现没有,陈海贤老师问了一句:“假设你顺利毕业了,奇迹出现了,会发生什么呢?”这句话一问出来,就引导这位大学生在自己体内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格,这个人格生活在未来。他想象了一个他自己也觉得美好的未来。这时候他是从未来向回看现在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从现在看向未来,看到的往往全是困难。而从现在看向自己的过去呢?看到的不仅是自己当年的不堪,也能看到自己其实完全能走的路径和方法。

那种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话,往往都是运用了这个技巧:帮你设想一个未来的自己。然后你就更方便地向回看,看清了自己现在该做的选择。比如乔布斯说服斯卡利的那句名言:“你是准备卖一辈子糖水?还是去跟我改变世界?”据说斯卡利就是听了这句话跳槽到了苹果。还有,劝一个人去折腾一番事业,就对他说:“你再这样下去无所事事,老了时候,面对自己的孙子,你会没有故事可讲。”还有,很多人都是因为陷入了爱河,想着自己和对方在一起的样子,未来的人格一旦出现,原来做不到的事也做得到了,什么健身、减肥、好好工作、上进等等。

看完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你会发现,有用的心理学工具往往都是这样,帮你创造出了另外一种假想人格,就在你自己体内,然后这个人格就能帮助现在的你往前走。

比如我们公司经常用的一种方法,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愿景已经公布了,就是要做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

那好,每逢重大决策,我们都会想,如果是北大校长,或者是哈佛校长在这个处境下,他会怎么选?多问这么一个问题,就会帮助我们迅速看清很多岔路。这也是在自己的体内装一个人格。我们并不需要请北大校长、哈佛校长,假想一个人格就有用。

最近我在鲍鹏山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他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号召人读孔子,问题不是孔子是怎么说的,孔子是2000多年前的人,现在当然不在了。读孔子的目的是在我们当前面对的一切公共事务里面,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在这个处境下,他会站在哪里,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

这段话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有能力这样读孔子,孔子才进入了我们体内,成为我们自己人格组合的一部分。所谓心理学工具,无非就是这样,在我们的人格组合中,装进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在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不会孤立无援。我们体内,就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

最后再吆喝一嗓子:陈海贤老师新作《了不起的我》,一本真能帮到你的心理学著作。如果你到当当网下单,目前当当正在做周年庆活动,满100减50,这个力度一年只有一次,屯书的好时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