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出版的图书,讲义系列又增加了一本新书——薄世宁老师的《医学通识讲义》。在我们今年出版的新书里面,这是最值...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出版的图书,讲义系列又增加了一本新书——薄世宁老师的《医学通识讲义》。在我们今年出版的新书里面,这是最值...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出版的图书,讲义系列又增加了一本新书——薄世宁老师的《医学通识讲义》。在我们今年出版的新书里面,这是最值得你送给亲人、爱人和朋友的一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的罗胖精选,我们请薄世宁医生专门录制了一段音频,告诉你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和过程。听过后,相信你也会迫不及待地想把它送给你关心的人。

到2018年,我就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整整18年了。

我每天都在临床一线工作,我工作的科室叫ICU(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里治疗病情最危重病人的地方,也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救命,把这些发生了器官衰竭的病人救回来,让他们先脱离危险,再继续原发病的治疗。

我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人活下来”。因为只有先活着,才有其他可能。

每天经历生离死别,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如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应对病痛的能力。毕竟医生能救的人有限,真正等病重了再到医院,再高明的医生也会感到棘手。如果每个人对医学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都能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上一次“简明医学院”,那么在疾病面前,我们就不会那么无助。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把这18年来对健康、对疾病、对生命、对医学这个职业的理解总结出来,把医学的认知梳理出来,让每一个即便是没有任何医学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以快速掌握医学的精髓,理解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路,将医学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智慧为自己所用。

但是真做起来,我发现这个工作太难了。

首先,医学体系太过庞大,要捋顺医学发展的脉络,把医学最重要的进展、常见疾病的认知、医患沟通、就医决策、未来发展等等总结并且提炼出来,谈何容易?

其次,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用“显”而不“浅”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目前几乎所有的医学通识书籍主要都是针对医学生教育的。构建一个认知体系,让医学院学生、年轻医生、非医学专业的读者都可以有所收获,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就在这个时候,罗振宇找到了我,他说得到App一直在寻找一位可以做医学通识课程的医生,找了很久,认为我是做这个课程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现在的医学专业性越来越强,分科越来越细,而ICU医生接触的都是每个科的危重、疑难病例,掌握每个科的进展。而且临床医生是真正和病人面对面的人,更能体会病人的所需所想,和病人最能产生共鸣。而我不仅每天在一线工作,还参加过国内很多灾难的现场医学救援,对生命和病痛有着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他告诉我:“最关键的一点,是你一直在做科普。你组织成立了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委会,一直都在普及医学知识、制作医学科普动画,你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知识呈现出来。”

我们就这样一拍而合。

得到App里梳理内容和提炼认知最有经验的宣明栋老师和我一起进行了选题的构思。宣老师曾经在央视新闻中心工作,他有敏锐的视角,是最能从专业知识领域捕捉和提升认知的人选。同时,我又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任添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创始人冯雪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教授,这几位优秀的医生和专家担任这门课程的顾问,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突出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但是,即便是这么强大的团队,这个工作一做就是两年。

第一,为了保证所有观点和数据的权威和实效性,在这两年里,我们检索了近年来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上的所有相关文献,这些期刊包括《细胞》《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临床医生癌症杂志》《柳叶刀》........参阅了大量书籍,包括《医生的精进》《清单革命》《西方医学史》《疾病的价值》《我们为什么会生病》......阅读了大量医学公众号文章,如菠萝因子、丁香园、奇点网、学术经纬、全球医生组织、疫苗与科学......力求所有引用的数据和理论是现阶段最权威、最前沿、最科学的。

第二,为了交付给读者顶级的医学认知,而不单纯是琐碎的知识点,让知识点作为认知的“血”“肉”,穿插在认知体系里。我们给每一个复杂的理论和技术,都构建了一个“认知模型”。

比如在写《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这个章节的时候,我就遇到了难题。我反反复复地写了14版,都不满意。

有一天,宣老师给我打电话,听得出他异常喜悦。他说:“我想到了一个可以迅速提高认知的角度。有个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你赶紧看一下。里面有个细节,就是地球人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黑色方碑。这个方碑制作技术之先进,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技术水平。外星人就用方碑这个‘物质载体’,向人类狂妄地展示了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

我恍然大悟。这世界上的万物,不都是反映了它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吗?药,也是如此。医学共同体把对于某种疾病的所有的认知都封装在“药”这样一个简单的“物质载体”里,普通人不用了解药物背后深奥的医学原理,只需要简单地了解怎么应用,就可以治病。

有了“物质载体”这个思维模型,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用这个思维模型去诠释药物的本质,并把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药物的研发、审批这些必需的知识点穿插进去,整篇内容的认知水平就大大提升了。

当我把修改了15版后完成的内容拿给大家看的时候,大家都欣喜若狂。

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是用这种攻关的精神完成的。用思维模型去诠释深奥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比如,用“战争中的能量投送”这个模型,讲述静脉输液;用“交通和立交桥”这个模型,讲解冠心病的原理和治疗;用“热修复”这个计算机术语,来讲述治疗过程......这些可感、形象的思维模型,让专业而深奥的医学原理变得直观而易懂。

第三,内容梳理。

医学通识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医学演化的里程碑”“改变医学的大医生”,但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重大的技术和理论进步,也有很多医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何才能筛选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最具人格魅力的医生呢?

对于“里程碑”事件的选择,除了充分的论证,我还考虑到了这些事件是怎么改变了今天的医学和我们的生活,让读者不仅了解这些技术和理论本身,通晓医学的前世今生,还可以掌握目前临床上重要技术的由来和原理。

在筛选大医生时,我用自律、实践、牺牲、探索、自省、人文六大人格特点,从无数个为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医生中筛选出了六位,这些医生极具人格魅力,他们展现出的高尚的人格品质不仅是我们每个医生学习的榜样,更能让我们普通人从中学会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体味出“生活之道”。

第四,在这两年里,我回顾了我18年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典型病例,并选取了一些放在了书中。只有亲自治疗过的病例,才更有心得,更能深入地解释背后的原理。医学史上最典型的病例,书中也举了很多。从这些病例中,你能感受到,医学是如何一步一步破除愚昧,发展到今天的。

截止到本书出版之日,得到App《薄世宁医学通识》已经有超过8万读者和听众了,他们在后台留言告诉我,通过这门课程他们学到了很多,很多医生告诉我,我说出了他们一直以来想说给病人听的话,告诉病人的知识;很多非医学专业的读者告诉我,这门课程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于医学,对于医生,对于健康,疾病和生命的认知。很多人说,听到了课程里面那些医生为了医学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听到了病人在疾病面前抗争的那些案例,他们感动得哭了。

这是一门成功的课程,然后,我把这门课程再次重新打磨,梳理。

首先,对所有的文字从口语化转为书面化。

其次,增加了从网络课程发布到今天为止这半年的时间内,和本书内容相关的医学领域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内容。和顾问团的专家们对文中所有的数据和资料进一步进行了审读,并标注了原文出处,以利于读者进一步扩展阅读。

最后,我从上万张图片资料中不断筛选,添加了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的必需的图片和表格,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比如在《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这一节中,讲到了为了挽救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生命,打破生命禁区,李拉海医生在1954年第一次开展了“交叉循环”,打开心脏为患儿做心脏修补手术。为了获得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们专门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系,获得了他们的版权许可。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是这样精选出来的,有利于你对于本书的进一步理解。

这样,才有了你今天见到的这本书。

我将医学这个博大精深体系的精华和认知都浓缩在了这本《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中,它不仅适合于年轻医生,同样适合于没有读过医科的人。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你,不仅能对医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将医学发展了2500多年的智慧,为你所用。

医学是我一生的事业,我愿意带着你,一起领略医学的奇妙。

薄世宁

2019年9月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感谢薄世宁医生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重要的著作。在一本书的体量里,交付一套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可以说是做成了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如果你没有机会上一次医学院的话,那这本书就是你系统地了解医学最简便的入口。

现在打开这期节目的文稿,就可以看到《医学通识讲义》这本书的购买链接。推荐你拿下一本。

好,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