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给你介绍了波音老师的新书《草与禾》,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博弈。 有一个问题不知....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给你介绍了波音老师的新书《草与禾》,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博弈。
有一个问题不知...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给你介绍了波音老师的新书《草与禾》,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博弈。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这个博弈时间持续太长了,而且一直没有结果。从西周开始,这场搏斗就揭开了序幕。一直打到南宋末年,这场厮杀一直就没能分出一个胜负。之后才有元朝统一中国的事。有的时候,是农耕民族对北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比如卫青霍去病;有的时候,是游牧民族已经打到了长江流域,把南方的皇帝都赶到了海上;双方对攻,居然打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工程——万里长城。但是就是打不出一个结果。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过这么长时间的拉锯战。

打仗,按说总有一个胜负。南方的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草原上的英雄,崛起了一波又一波,怎么就是没人能想出一个办法,毕其功于一役呢?

要想理解这个现象,就得看这双方的生活方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了。

说到游牧民族,大家一般认为,这是个和农耕民族相对的概念。所以,游牧的重点在于这个“牧”字上。其实不是。游牧的重点是在这个“游”字上。必须持续地移动,这才是他们生活的底色。

为啥?你想,草原地区是资源稀缺的地方。光、热、水、土都远远不如中原农耕区。植物生长本身就差。更要命的是,中原农耕区,植物长出来就是粮食,就可以直接吃。但是草原不行,长出来的是草,必须经过牲畜的转化,才能变成肉蛋奶,人才能吃。这一转化,资源又损耗掉一大部分。所以,在农耕区,几亩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而在游牧区,养活一家人,需要上千亩甚至几千亩草场。所以,不“游”不行嘛。

这里顺便解释一点,很多人可能误以为游牧者经常吃肉。可能现代社会是如此,古代的游牧者可不是这样。他们吃肉的机会其实很少。为啥?因为对游牧民族来说,牲畜就是把草转换成乳制品、皮、毛、牛羊粪的转换器。吃牲畜,就相当于农耕民族吃种子,或工人变卖机器。所以,只有牲畜死了或太老无法转场时,或者打猎有收获的时候,游牧者才有机会吃肉。这种机会并不多。

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农耕民族为什么拿土地当命根子;而游牧民族是拿牲畜当命根子。命根子不同,生活方式当然不同。所以,农耕民族一定是安土重迁,游牧民族一定是牲畜到哪儿人跟到哪儿。

人民都在游动,这就带来一个麻烦,没法统治啊。小规模的部落还好,组成稍大一点的政治组织,比如大规模的帝国就要靠劳役和赋税才支撑得起来了。可是你怎么收税呢?你去收税,转天他一家人走了。上哪儿找去?你让他按规定时间来服劳役。他不来,你上哪儿找他去?实际上,不仅是普通牧民,就连单于这样的首领人物,也是搬来搬去的。

单于所在的地方,汉朝时被称为“龙庭”,相当于匈奴政权的首都。汉朝派去和匈奴联系的使者发现:这龙庭怎么没准地方啊,老是换。中原人很困惑,你们匈奴这国家的国都没准地方。这是什么国家啊?就是到了后来和北宋并立的辽朝,虽然有了都城,但是皇帝绝大部分时间都不会住在城里。在哪里?叫“捺钵”,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临时营地,春夏秋冬,四处游走,没个准地儿。皇帝都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你明白了,为什么汉武帝的时候,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那么辉煌的胜利,也只能打过去,然后再撤回来。为啥?因为中原王朝的那一套统治制度,不管是赋税征收、劳役徭役,还是文官制度等等,在草原上统统没有用。没有了税收,国家机构既没有钱设立,设立了也没事干,那怎么可能有效统治呢?

那你可能会说了。中原的皇帝没法统治,那草原上的单于、可汗怎么就能统治呢?

对,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答案是,单于、可汗也不收税,他们对草原的统治,靠收买。你看,不仅不向各个部落伸手要钱,反而要分给他们钱。钱从哪儿来啊?还用说吗?从长城的南边,农耕民族那里抢。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说,农耕民族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是这么个契约:被统治者有责任缴纳赋税,换来统治者提供安全保护、法庭审判之类的公共品。而在草原上呢?大汗和草原各个部落之间的契约本质是:部落提供军队,大汗负责带领打仗,然后公平地分配战利品。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逻辑。

有人可能会说,草原如果需要物资,不见得一定要打仗抢啊,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而且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做买卖能拿到的东西,肯定比拼命打仗,成本低嘛。历史上不也有澶渊之盟,隆庆开关这样的例子吗?通过做买卖,降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这个办法短期确实有用,但是长期很难持续。为啥?

你想,如果通过做买卖获得物资,各个部落自己就可以做到。分散的交易不需要统一的政府,单于、可汗就刷不到存在感了。他们要靠征兵、战争、获得战利品、分配战利品这个循环来维持自己的存在和政治合法性。所以,草原上只要出现稍微大一点的政治结构,他们的领袖就一定要去发动战争,尤其是针对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的战争。没有战争,就没有英雄,就没有帝国的领袖,就没有内部的凝聚力。

所以你看,因为草原的这种生活方式,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即使失败了,南边的农耕民族也无法占领草原。所以这个战争就连绵不绝。

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草原民族也很难彻底征服农耕民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占地,而是为了抢钱,抢物资。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这不仅是草原经济的需要,也是草原内部政治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呢?没有农耕民族的那些管理技术,它也统治不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白登山之围。话说,公元前200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汉高祖刘邦,就被匈奴的几十万大军包围在了白登山七天七夜。

过去讲这段历史,有很戏剧性的讲法,说刘邦派陈平给单于的老婆行贿。还威胁单于老婆说,我们南边美女多啊,你们单于要是打赢了,看见那么多美女,单于还会要你吗?这招奏效,单于老婆主动劝单于放过了刘邦。

这个很明显是后来人脑补的。为啥?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游牧民族不要土地,也不要刘邦的命,他们要的就是钱。刘邦贿赂单于的老婆,只要这笔钱足够大,其实直接贿赂单于本人,效果也是差不多的。人家要是要撤军的,人家本来就是奔着钱来的嘛。

你看,双方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战争不可避免。这是草原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生态决定的。另一方面,战争也很难有彻底的胜负,这是双方的目的和能力决定的。所以,就演化成了长达2000年的无休无止的拉锯战。

当然,听到这儿,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这场拉锯战,还是有结束的时候。公元1279年,南宋还是灭亡在了蒙古人手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呢?

这个话题,我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