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人在关注计划在10月初举行的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过去这一周,中美都向对方释放了一些善意。美国...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人在关注计划在10月初举行的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过去这一周,中美都向对方释放了一些善意。美国...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人在关注计划在10月初举行的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过去这一周,中美都向对方释放了一些善意。美国那边,特朗普宣布将推迟加征2500亿美元关税。中国这边,我们也宣布要把至少16种美国商品从加征关税的清单里排除。

虽然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但这些措施,我觉得有助于两个国家建立信任,为磋商营造良好的氛围。

很多人看中美关系,关注的都是利益,觉得中美之间之所以出现摩擦,主要是关于利益的这笔账没算清楚。但最近我看到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说“信任”才是让中美关系能再次正常运转的最关键的“钥匙”。

这话说出来,乍一听好像没啥营养,不就是谁都会说的客套话?还真不是。信任在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格外重要,因为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让“信任”对于国际关系的分量更重了。

具体是什么变化呢?你一定听说过一个说法,说“世界是平的”。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说“世界是深的”。这个观点,他在9月6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今天的《邵恒头条》,就和你分享一下弗里德曼为什么会有这种新想法,以及这件事跟信任有什么关系。

在弗里德曼看来,在过去的20年中,整个世界的形态发生了3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变化,相信你已经很熟悉了,那就是随着光缆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信息时代来临了。这让我们可以用接近免费的价格,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方产生连接。所以弗里德曼才会发出感慨,说整个世界好像被“抹平”了。

第二次变化是在2007年,可以说我们现在熟悉的生活,都是在那一年埋下的种子。比如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手机、脸书开放了自己的平台、奈飞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服务。这还只是表面上的,云计算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比特币的论文也是在这一年发表的,芯片的价格也遭遇了一次暴跌。

这些技术创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世界变快了。弗里德曼说,算力提升和算力成本的下降,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解决之前很多费时又费力的事情,比如以前打车要走到大街上拦车、等车,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车就到门口了。

听到这里你就可能要问了,的确,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扁平和快捷,可为什么近两年,全球频繁出现贸易摩擦呢?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世界越来越平,越来越快,本应该促进自由贸易啊。

弗里德曼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世界正在不断变“深”。

这次变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传感器价格在不断变低,体积也不断缩小。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能实现万物互联,技术对物理世界的介入越来越深。

举例来说,你在衬衫里面植入传感器,传感器就能检测你的身体功能。基于这样的健康数据,它能通知电商平台,在超市为你购买食物,然后用无人机将食品运送至你的冰箱,如果冰箱里的食物吃完了,还会通知超市继续为你进货。

你可能觉得,这样看来感觉世界变深是件好事,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但弗里德曼指出来,恰恰是世界的“深化”,让中国和美国之间出现了冲突。

为什么这么说呢?弗里德曼说,中国在过去10年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技术强国。起初,我们只能卖T恤、玩具这种简单的工业制品。但现在,我们能对外输出人工智能系统、5G技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等。这样的技术产品,弗里德曼认为是“深科技”,它们能被嵌入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嵌入工厂、嵌入住宅等等——因为它们是万物互联的底层技术嘛。

那自然,既然这种基础设施级别的技术,是中国制造的,美国的官员很有可能会发出疑问,这些中国造的设备,它们安全吗?其实,别说美国这么想,我们用美国的技术,我们也有同样的疑问啊。这就是中美两国现在遭遇的问题了——我们都在输出基础设施层面的技术,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足够的信任。

那你可能会问了,如果双方都不信任的话,那就关起门来做生意,说严重点,也就是所谓的经济“脱钩”不就好了吗?弗里德曼说,中美经济如果“脱钩”,会对双方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中美本质上是“一个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同一个论坛上,麻省理工学院的商学院教授黄亚生,用美国科技举例子说明了这个观点,其中提到的好几个数字,都足以看出中国和美国是牢牢绑在一起的。

比如美国投行杰富瑞集团2018年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选取了16家美国科技公司,包括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等等我们熟悉的名字。这些公司每年在中国获得的营业收入超过1055亿美元,相当于这16家企业全年总收入的23%。

你可能觉得,美国公司在中国赚钱,这也不新鲜。那我们再往前一步:其实,在科研的层面,两个国家也形成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

比如,在撰写学术论文的时候,两个国家的学者关系相当密切。举个例子来说,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2015年美国和中国合作撰写的论文数量有10万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美国学者和外国学者撰写的论文中,每8篇就有一篇是和中国学者写的。你看,中美两国之间的科研合作,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为频繁。

在科研投入上,中美两个国家其实也能形成闭环。从经费来看,美国会更偏重于基础和应用的研究,而中国的大部科研经费投入到了实验类型的研究;从领域来看,美国的研究投入有比较明显的偏重,比如2018年,生物医药领域一枝独秀,是排名第二工程领域的两倍多,而中国的科研投入则比较平均,没有明显的偏袒。

表面来看,中美之间的科研是竞争关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形成了一种互补模式。这也难怪说中美关系是“一个经济”。

那好了,既然如此,面对未来双方又该怎样合作下去,最终实现共赢呢?

弗里德曼的答案,就是“信任”。你可能觉得,信任这种东西,当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错,别着急——弗里德曼提出了两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建立信任。弗里德曼认为,中美双方需要设立一个由商贸、技术、贸易和军事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让对方了解最新的想法。两国的领导人应当每月定期通话,互相知会最新的想法和顾虑。

第二,弗里德曼认为,两个国家还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

美国人必须意识到,中国能够并且将会制造和出口与美国相同的技术。不能还按照冷战的思路,把中国的技术拒之门外。而中国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贫困国家,而是技术强国了。因此中国也应该在推动国际合作上,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和你分享了托马斯·弗里德曼关于中美关系的最新观点。

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在不断变“深”,互联网会持续深入我们的物理世界,形成“万物互联”。而中国已经有实力给一个“深化”的世界,输出基础设施层面的技术。如果要说服其他国家使用这样的技术,信任肯定是必要条件。怎么建立信任,将会是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功课。

弗里德曼的分析,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的,关于中美关系最为新颖和清晰的分析框架。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