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是一种精神刚需。

1 这段时间,有许多想买的书。 但无论是在实体店,还是在网上书店,都很难找到踪迹。 即便在搜索栏中,好不容易搜到零星的几条信息,点进去也只是旧书出售,...

1

这段时间,有许多想买的书。

但无论是在实体店,还是在网上书店,都很难找到踪迹。

即便在搜索栏中,好不容易搜到零星的几条信息,点进去也只是旧书出售,而且需要很高的收藏价。

后来,多方了解到,这些书大多已经是绝版。

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下,既没几个读者愿意看,也没几个出版社愿意印,于是好书就这样被埋没了。

其实,并非故意要去看这些,市面上已经没有的书。

而是恰好就遇到,又特别想看,但突然发现,好不容易要找的书,竟然没有卖,难免有些失落。

2

我想看的这几本书,严格意义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这些作家的名字,每一个说出来都赫赫有名,甚至是一座独独突耸的文学高峰,

但即便是高峰,最终迎来的是多数读者的遗忘,而并非是被放置于当下的阅读计划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年底,我收到一份,读书分析报告。

其中记录了我曾在凌晨,读过一本书,书名大概有人听过,但却几乎不感任何兴趣,它就是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

报告上写了一句话,令我很感动。

“这是你在过去一年里,读过最小众的一本书,最近甚至无人阅读。思想的微光,也许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你又是如何发现它的?”

可不可以不要牵挂一个人?

读好书,是一种精神刚需。

3

如今,经典好书,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

许多读者对所谓的“经典书”,只是听说过。许多读者也可以流利地背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具体书目,

乃至有时我们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会拿我家里有这本书,作为你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和底气。

也许我们都听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看过的人有几个呢,我们只是反复说它是一本伟大的书,可是你却连认真去读一读的时间和兴趣都没有。

也许我们都听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但你真的有坚持读完这本书,心灵有受到洗礼和被震撼的感受吗?没有的,或许你只是翻了几页觉得无趣,就束之高阁了。

也许我们更是听过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可是你即便熟知书中的人物,但是你根本没读过原著,你所有对这本书的印象,全部来自于对他人阅读经验和结果,不加拣择的吸收。

并非只读经典,才算是读书。

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一定要建立在阅读大量经典的基础上,然后再谈拓展和延伸,最终搭建出自己的阅读体系和框架。

无论是文学,哲学,其他,皆如此。

4

我是一个不太愿意,向别人推荐书目的人。我也很少会向别人询问,一些所谓必读的推荐书目。

并不是不愿意把好书跟大家分享。而是在我心里,推荐好书这件事,不仅是对好书的不尊重,也毫无必要。

因为有太多人,根本就不是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可以看。扪心自问,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好书还少了吗?

大多数时刻,我们根本不是缺书目,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打算,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书。

如果一个社会的读书氛围,是在反复强调读《简爱》的必要性,读《巴黎圣母院》的意义,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价值在哪里,那么无疑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失望的社会。

读好书,应该成为我们的阅读刚需,就如拥有一套房子是我们生存的刚需那般,迫切且必要。

没人会整天催着你要买一套房,但你知道自己要努力买一套房,至少有个安身落户之处。

同样我们读好书,也是一个道理。

没人强迫你必须读,也没人说不读就是犯罪,更没人会哄着你,读完这本书就奖励一颗糖吃。

要把读好书,当作我们满足基本温饱外的,另一个生存的本能。而本能,是不需要被人教的,更不需要别人反复跟你强调或催促你去做这件事。

5

虽然我不愿推荐书目,但我只要遇到人,就喜欢劝别人多读书,就好像表明,这是天上掉馅饼,不读就算亏。

许多时刻,许多读者会跟我倾诉一些人生困惑。每次我都“答非所问”地回三个字,多读书。

甚至这种狂热,已经到了,我给我爸买书,并要求他一定要看,还过分到监督他,有没有看,具体看到哪儿了?

我爸都被我问心虚了。

他说,老了,眼睛不好,一天顶多看一个小时。

对读书这件事,我是爱的。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人爱它,尤其爱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好书。

每读一本好书,就像在晒太阳。

它虽然不帮助我们解决生计问题,但可以让我们健康,令我们快乐,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丰盛,饱满,以及去享受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喜悦。

读一辈子的好书,我们就可以晒一辈子的太阳,并且内心永远敞亮,永远澄澈,永远光芒万丈。

 写于2021.11.15

作者:李思圆,新书《做一个能扛事的成年人》已正式上市。微信公众号:温暖的女子(ID:wennuan-312),新浪微博:@饮水-思圆,专栏作者。